读书笔记

让儿童在问题中学数学读后感1800字

admin2022-09-12 15:26:22.0读后感693

  暑假里,按照工作坊的要求,认真研读了吴正宪老师的《让儿童在问题中学数学》这本书,书中的很多观点引起了我的共鸣,带给了我前进的动力。读完这本书,我深深感受到了培养儿童的问题意识是多么的重要,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来上课是没有问题,通过课堂上的学习,他们产生了问题或者更多的思考,这才是成功的课堂。

  培养儿童的问题意识,促使儿童:敢问——想问——会问——爱问,这是我们一线老师的首要任务,课堂上我也一直在鼓励着孩子们提问,拜读了这本书后,给了我很多好的启发。书的开头这样写到:美国当代数学家哈利莫斯曾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数学课堂上问题的不断产生,犹如心脏律动般有力量。好的问题可以让数学课堂更加厚重、灵动。一切的教学都是联想的形式,解决一个问题只是一个技巧活,而提出一个问题需要发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力。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疑”而问,可以使学生消除疑虑,形成清楚的认识;也可以“无疑”而问,是根据学习的新知识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去考别人,树立学生的成就感,也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

  例如:在学完《用乘法口诀求商》后,我问:谁能围绕今天所学的知识提出几个问题考考大家?一下子学生的思维被激活起来,通过认真思考,纷纷提出很多问题来。综合如下:(1)学了乘法口诀求商,我觉得自己真了不起,你们猜为什么呢?(2)15个小朋友投篮,每3人一组,分为几组?(3)求商时,先要想什么?(4)一句乘法口诀能求几道除法算式的商?(5)用什么算法求商更好?这样,让学生更深入地掌握乘法口诀进行求商。
让儿童在问题中学数学
  刚把一幅情境图呈现在儿童面前时,各种信息会扑面而来,老师首要的任务是帮助他们提取信息。我们可以带领儿童有顺序的进行观察,然后将提取的信息摘录并且简洁的表示出来,在此基础上将这些信息进行分类梳理,每一类信息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与类之间的关系,为儿童提出问题做好准备。例如:学习《位置与方向》时,学生观察“学校平面图”得到信息后,我让学生在小组内提问题,组内解决。生生之间在互提问、互学习、互尝试、互解决中完成,他们之间谁都想当高手,兴趣极为浓。而在“上学情景”中先让学生猜猜他们会遇到什么问题,提供自由开放的空间,学生们各抒己见,其中有一人说:“周末,小明要去找小亮玩耍,他可以怎么走呢?”让情境图贯穿一堂课,情境图成为呈现信息催生问题的载体。探索中学生们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有数学问题。为此,学生在自主编题、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满足自尊、交流和成功等多方面的需要,从而能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数学中去。

  好的问题将能引领学生学习的发生和深入,那什么是引领儿童数学学习的好问题呢?当儿童有机会对自己发现和提出的问题进行真正的讨论时,儿童几乎都有用不完的精力和深入探索陌生领域的精神与勇气,问题使儿童真正产生了持续思考的动力。例如:《鸽巢问题》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让最多的最少,假设法做到了最均衡。教学中以问题引导学习的发生。首先板书课题,从课题入手,读第70页的“你知道吗?”,先明白鸽巢问题是研究什么的。扑克牌引入,初步感知,说说自己的理解,孩子大都在用假设法解释。“如果第一个人抽到红桃,第二个人刚好也抽到红桃,这不是2个人就抽到同花色了吗?”以此问题引导孩子讨论:这是运气好点,而大家讨论的情况是最不利的情况。引入例1,这个判断是对的,为什么?在说理中理解“总有”是指一个笔筒,和笔筒的顺序没有关系,“至少”是指2支铅笔。通过自己摆,发现问题,再引入有序思考,用示意图或数字记录,巡视中发现一位孩子的作品很有序记录在黑板上。借助这副作品,动画演示,再抽象成数字,从直观到抽象,把枚举法把四种情况完整的呈现出来。观察这四种情况,从最多的4到3再到2,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有一个孩子说出了是让它变小,此时总结我们在“让最多的那个最少”,少到不能再少了,还符合题中的判断,所以这个判断是正确的。怎样“让最多的那个最少”?孩子说出了“平均”,总结引入“最均衡”,追问:怎样才能做到“最均衡”?“假设法”呼之欲出:先每个笔筒里面放1支铅笔,这样放了3支,还剩1支,无论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放2支铅笔。

  总而言之,问题是儿童学习的目标、动力和途径,学生提出问题,实质上是他们主动探求知识的构建。以好的问题能引领儿童学习数学的过程,让学生从知识的接受与获得,转化为亲身体验“知识的生成和建构”,促进儿童进行深度思考,让儿童在问题中快乐的学习数学。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