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杨绛传读后感3000字

admin2022-09-05 14:34:00.0读后感858

  杨绛是民国最后一个传奇女子,也是最后一位女先生,她的一生,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她,吾等楷模,方方面面,皆为先生,值得一生追随!

  杨绛出生在书香世家。杨绛的祖辈都是满腹诗书的忠义之士,父亲饱读诗书,学贯中西、秉性正直,是进步学者、也是名满天下的法学家。后入官场也是铁骨铮铮,“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父亲的真实写照,杨绛从父亲身上学到了这些美好的品质。

  母亲知书达理、贤良淑德,在这样的家世教化之下,后辈的学识、气度自然不凡,这才有了后世闻名海内外的杨绛,那个著名的作家、戏剧家、翻译家,那个钱锺书口中“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1911年7月十日杨绛出生在北京。父亲给起小名叫“季康”,“季康”与“绛”谐音,这是杨绛笔名的由来。杨绛出生在辛亥革命爆发之前,在整个国家暗潮汹涌,中华大地饱受震荡,但杨绛的童年是幸福快乐的,父母宠爱她,在浓浓的温情中长大。

  受父亲的影响,杨绛从小饱读诗书。父亲教了杨绛一篇《左传》,她就自己通读了整部《左传》;老师教了一段《道德经》,她就整本书全背下来。父亲看她如此喜欢读书,就问她:“如果不让你看书会怎么样?”她回答:“不好过。”父亲又问她:“一星期不让你看书会怎么样?”杨绛瞪大眼睛说:“那一星期都白活了。”父亲听到后就笑着说,他也是一样的。

  读到这里,我也深以为然,受唐朝老师的影响,现在觉得每天读书是一种享受,虽然书读的不多,但已感觉到我在悄然的改变,读过的书犹如走过的路,经年累月之后,确实能给人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从头脑思维、谈吐举止到仪态气质,看世界的目光也不一样。

  从童年开始,杨绛做的最喜欢、最快乐的事儿就是读书。悠悠岁月转瞬即逝,1928年杨绛上大学了,念大学是很多人的人生转折点。在选择专业的问题上,父亲给了女儿足够的自由与尊重,要选择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做,喜欢什么就学习什么。
杨绛传
  经过独立认真的思考,杨绛选择了自己最喜欢的文学,她整日泡在图书馆找乐趣。即使是回家了,她也坚持夜读,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都有涉猎,经典书籍都被她翻了个遍。那时候,读书就是她乐趣所在。

  广泛的涉猎阅读,杨绛学会一个人面对一切,学会自己做决断,学会如何跟他人相处,学会怎么和这个世界相处,去成长、去蜕变。造就她坚毅的性格。成就了卓著的事业,

  杨绛毕业于东吴大学(苏州大学前身)、清华大学,受聘于清华大学教授,被尊称为先生。

  先生的一生著作等身,一直笔耕不辍,翻译和写作上都有了很多成果。著有《我们仨》《干校六记》《活出生命的本真》翻译《唐吉诃德》等多部作品。

  杨绛一直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杨绛在50岁那年开始学习西班牙语,学了两年后,1961年,杨绛正式开始正式翻译长篇巨作《堂吉诃德》,获得了西班牙国王的嘉奖,这是怎样的一种精神?

  不管到什么时候,只要心中有了目标,就永远都不会晚,晚的是那些安于现状不敢开始的人。

  读到这让我想起了唐朝老师:33岁开始从事他热爱的事业:宅家、阅读、健身、追剧,2016年9月3日开通公众号,书房共发表原创文章890篇,折合每年148篇,每月12篇出头,大约是不到两天半发一篇原创文章,持续了整整6年。写了六本著作,码字的兴趣从来没有断过,这是他热爱的事业。截至此刻书房有关注者559665人,

  老唐自诩无外乎就两个关键词:①兴趣;②日拱一卒。因为是日复一日记录思考,日复一日快乐输出,从未设定过什么目标,所以才能“不期而至”,不知不觉达到让自己惊讶的程度。

  成功的人都有相似之处:自律、热爱、兴趣。

  做学问如此,做人更是如此,先生始终老老实实把“真”放在第一位。

  先生曾在振华女子学校上海分校当过校长(筹建);做过小学教师;被下乡改造;清扫过厕所,无做什么工作都尽职尽责。

  在扫厕所时,初看厕所处处污秽、长年累月没有好好打扫过的样子。杨绛去找了一些趁手的工具,比如小刀片、小铲子、抹布、去污粉、墩布等,又找来两个盆,然后用近10天的时间,将厕所打扫得干干净净。门窗内外一尘不染,斑驳的陶瓷亮出了白底,连水箱也一点灰也没有。每天到单位之后,杨绛首先给厕所通风换气,这里不再是需要捂着鼻子进来、急急忙忙走的地方。所有如厕的人都很吃惊,吃惊之余,也都对杨绛心生敬佩之情。

  这就是先生跌宕起伏的生活,然而命运并没有把她压垮。她心中有一个执念,热爱的事业和令人艳羡的婚姻。

  人的一生要多么幸运,才能在不早不晚刚刚好的时候遇见另一半。初入清华大学,杨绛与钱钟书也就那么惊鸿一瞥,彼此遇见了相伴一生的人。两颗心相系,竟一世相随,“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他们相爱了。

  英国一位传记作家概括的理想婚姻是:“在遇到她之前我从未想过结婚的事,和他在一起这么多年,从未后悔过娶他做妻子,也从未想过娶别的女人”钱钟书和杨绛都深以为然。

  从此燕园里安静、优雅、博学的杨先生与儒雅的钟先生携手并肩,书香中共读、东篱下漫步,两个人都戴着黑边眼镜。真是举案齐眉、岁月静好。

  杨绛和钱钟书这对学者伉俪,要的只是彼此在一起,一起读书、一起写作,哪怕是住在一个风雨飘摇的小窝棚,也不会透着凄苦。因为彼此深爱,他们的生活充满爱,彼此找到了对的人,在一起的每一天都是开心幸福的。

  读到这里我又心生感慨,幸福是什么?是功名利禄还是诗酒田园?幸福不单单是两个人搭伙过日子,幸福是有暖手的火,有干净的衣;幸福是有人为你黄昏立,有人问你粥可温;幸福是夜晚回家时家里明亮的灯;幸福是同时拥有亲情、友情和爱情!幸福是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过日子。

  杨绛对婚姻的看法:“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杨绛所写的两句话,还不单单指的是围城中方鸿渐的婚姻,更是世上所有的事情,内涵更深,将人对自身处境的那种不满心理完美诠释出来,世人总是东山望着西山高。

  在杨绛百岁之际,有记者问先生婚姻秘籍:先生给出的回答是:我没有什么良言献给现代婚姻,只是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相互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

  这让人想起张爱玲的名句:“也许每一个男子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杨绛夫妇完美的诠释了幸福的定义!

  关于名利杨绛夫妇也是一样,面对众多诱惑,依然“安心行我路,不为名与利”。

  杨绛与钱锺书有很多机会离开祖国,去寻找更为奢华、舒适的生活,甚至可以有更为适合做学问的环境,但是他们都拒绝了。

  他们只选择坚守在祖国的土地上,2001年杨绛将她与钱钟书获得的72万元稿费全部捐给清华大学,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对那些寒门学子提供经济上的帮助。

  哲学家周国平曾言:“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我分明看见她在细心地为她的灵魂清点行囊,为了让这颗灵魂带着全部最宝贵的收获平静地上路。”

  2016年5月25日凌晨,一代文学大师杨绛辞世了。在北京出生,在北京离世,她的生命画出了一个完美的圆。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