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我的教育故事读后感1500字

admin2022-08-25 15:16:38.0读后感548

  初识于永正老师缘于他的“五重”教学法,很是认同。后来又慕名上网搜看了他的许多课堂实录,对他的崇拜更是一发不可收拾,于是又寻他的著作来看,《我的教育故事》一口气读完,让我潸然泪下。这位未曾谋面的著名特级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的高大形象,在我的脑海里渐渐清晰,渐渐丰满。原来他和我一样干着普通、琐碎的工作,和我离得那样近。得知于老师在生命的最后半年,在握笔都吃力的情况下撰写了这30篇教育故事时,我噙着泪水又重温了一遍。他老人家的音容笑貌、忠诚教育之心、痴迷教育之情,已经幻化成一座灯塔,屹立在我的心中指引着方向!

  于老师像火把,燃烧了自己,温暖了学生,也照亮了自己。一名教师,就这样完成了使命。入行时我和许多老师一样,拥有一腔热血,想干出点成绩,可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一腔热血终究被琐碎和平凡消磨殆尽。病榻之上的于老师仍然怀着一颗童心,诉说着对教育和课堂真诚的爱,他能记得那么多的小事,因为那些小事,学生得到了精神滋养,于老师也成为了于老师。文中那些有名有姓的小学生,如今虽已年过半百,仍然能赶到于老师病榻前,给他系上红领巾,可见童年教育真是刻骨铭心。
我的教育故事
  于老师说:“我自以为我的教育不空虚,因为我有情,我的情无处不在。”的确是这样,在那样的年代,于老师能把学生的冷暖记在心上,非常难得。最让我感动的,是他始终关心“普通学生”和“有困难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的力量,让每个孩子都健康快乐成长。《象牙筷子》一文回忆的是多年前的事,学生因父亲再婚缺乏安全感,于老师便想方设法引导学生接受新妈妈,温暖了一个家庭。在《想念贝贝》一文中,于老师在电视台录制课堂教学电视片时,特意多给身患绝症的上官贝贝发言机会,为的是尽量多地留下她的甜美笑容……对人世间苦难和不幸的同情,让于老师的教育教学充满悲悯之情。那些顽皮的学生、缺乏信心的学生、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遇上了有智慧、有耐心、有爱心的于老师,课堂有了生命之光,他们的道路也因此而敞亮。

  “亲其师,信其道”,于老师能获得学生的信任,不完全因为他的专业素养,更在于在学生眼中,他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一位知心朋友。他想孩子之所想,急孩子之所急。他带着孩子们游泳、钓鱼、打雪仗、体验军营生活,和学生打成一片,在活动中适时地、不露痕迹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效果是不言而喻的。正如大家所说“50年教育生涯他把自己教成了孩子”。保持一颗童心,是每个教师所向往的,而于老师却把它做到了极致。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于老师呼唤“实打实”、“手把手”的课堂,要求学生写好字,鼓励学生多看书。他的“注重学生良好语文品质的培养”这一观点,和当今“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理念不谋而合,余老师的课堂是实实在在的,是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是轻松愉快的,然而也是充满无穷智慧和技巧的,不是看一两遍就能吃透的,我需要时常和于老师在书中碰面。

  合上书,我开始反思自己:工作中,是不是可以再“慢”一些,再有耐心一些呢?怎样才能让自己永保一颗童心呢?深度的思考和感悟,才有可能体会教育工作的趣味,才能让自己对教育永保激情,把它当作事业来干,而不只是当作谋生的手段。鲁迅说“石在,火种是不会绝的。”于永正老师写完了他的故事,所留下的火种自然也会点亮更多的课堂,你的,我的,他的。上好一节课未必有多难,可要想让每节课都能保持职业品质,一节一节地上,目送一届一届学生走出校门,让课堂、学校和教师像画面、像雕像一样,成为学生的记忆符号,成为他们一生“精神底子”的一部分,则要像于永正老师那样去做。

  于老师,您永远是我心中那座明亮的灯塔!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