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王阳明传读后感1200字

admin2022-12-02 14:35:35.0读后感425

  在中华大地上,有这么一个人,他曾是叛逆少年,却潜心研究学问,创立心学,成为一代宗师;他是军事帅才,数次平叛都有如神助,是教科书级操作;他能出奇制胜、阴谋阳谋,穿梭于各方势力之中;但他一生也历经坎坷——落榜、廷杖、大狱、刺杀、被贬、诬陷……他说: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他就是明朝圣贤、“心学”创立者王守仁。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南京吏部尚书王华之子。后世更习惯称其为王阳明,或阳明先生。阳明先生被称为中华民族历史上仅有的两位半圣人之一,另一位是孔子,还有半个是曾国藩。

  王阳明先生经历了“立德、立功、立言”的传奇一生。

  王阳明自生下来就与众不同,不满足于科举功名,而欲成圣。王阳明饱读诗书,却三次落第,考了十年才中了状元。
王阳明传
  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决心穷竹之理,“格”了三天三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病倒。从此,王守仁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因为仗义执言,被廷杖四十、受到打压、深陷牢狱,最后被贬谪到条件极度困苦、民风野蛮的贵州龙场,经历了九死一生,这些几乎把王阳明逼到了绝境,他甚至为自己打了一座石棺,每天端坐在石棺中。

  然而,真正的勇士,就是知道生活的真相后,还能够对生活充满热爱,并更加努力地生活下去。不只能出世,更能入世。他不气不馁,绝地逢生,在纷繁复杂的世事中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从南赣剿匪到平宁王之乱,他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如开挂一般,有如神助,所向无敌。有道是: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阳明格竹,让他另辟蹊径,走出自我道路;龙场悟道,统合儒释道三家,让他观悟生死,悟出心外无物。从此中国五百年来最伟大的思想——阳明心学就此诞生了。他悟出了历史上著名的“致良知”、“心即是理,心外无物”和“知行合一”的著名心学思想。王阳明的一生便是一部大智慧和奋斗史,也是对“光明之学”的践行。实现了读书人“为帝王师”的理想,有古士之风范。

  阳明心学最大的功用,就是解放人的内心,让我们正视人性中光辉的一面,主动克制人性中阴暗的一面。阳明先生在37岁贵州龙场悟道后,谈到学习的四个次第:立志、勤学、改过、责善。“致良知”便是阳明心学的最高目标,寻常得到的那种良知,并非真正的良知,良知要从生活的困境中、艰难中悟得。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古往今来,但凡取得大成就的人,都是在逆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在遭遇命运的恶待时,依然能够保持初心,拥有乐观积极的态度。修炼内功,相机而动,不急不躁,等待时机。

  阳明先生谈到: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只要心头傲字不除,学习断然难进半步。阳明先生对弟子说,人人心中都有个圣人,这个圣人就是良知,只不过有人被欲望遮蔽。“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阳明先生也获得了“古今第一完人”的极高评价。

  人生总有高峰和低谷,重要的是我们对待境遇的态度。在顺境中,不迷失自我,不忘初心;在逆境时,经得起考验,敢于挑战。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致良知,心即理,知行合一,心外无物。如此这般,终成正果,最后做到“我心光明,夫复何言”!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