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叩问课堂读后感3000字

admin2022-08-24 14:36:40.0读后感292

  教师教学,绝非传授知识那么容易简单。就像韩愈在《劝学》中所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工作绝不只是教授学业、解释疑惑,教师要传道,要传授世间真理,这就要求教师须有广博学识、专业知识、深刻理论,才能传道为师。《礼记·学记》中也说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这对教师的要求就更高了,教师须在积累的基础上有自己的见解,再传授给学生,否则,教师只充当了知识的搬运工,这是不足以为人师的。故作为教师,要想把书教好,就至少要在这两点上不懈努力:一是,拓宽知识、增长学识,加强专业理论修养;二是,磨砺传授之道,提高课堂教学水平。这两点前者是根本,后者是枝叶,守得住“根本”,教师这棵树才能旺盛生长。然而,现在许多学校管理者,多是围着老师课堂的“几枝疏影”品头论足,愁眉不展,却看不到其“根本”,找不到问题根源,于是,让本就犯难的老师们更加迷茫苦恼了。

  周彬的《叩问课堂》对这个现象做了非常形象深刻的分析。书中说到:“课堂教学只是教师的脸面而已……在今天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就课堂论课堂,这种研究课堂的模式,与人类只研究美容而放弃内在品性的塑造,是何等相似!”因此,我们绝不能只看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也不能只解决课堂中教学的问题,否则,就是舍本逐末,终将无功而返。那么,教师应怎样守住这“根本”,旺盛其“枝叶”呢?

  读完周彬老师的《叩问课堂》,我有如下两个方面思考:

  首先,要不断阅读积累,加强学习。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一个人不阅读不学习,则不会有成长。作为教师,则更需要不断阅读学习,否则,教书对于教师就是一场灾难,会伤了教师尊严,更会耽误学生发展。况且,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须是以足够的知识储备、较高的学识水平为基础的,否则,没有实力,“强弓硬弩”摆在那里,你怕也是使不上劲的。
叩问课堂
  教师应该阅读教育理论研究方面的书籍。就像周彬老师在书中强调的“教育理论研究的目的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包括为课堂教学寻找正确的目的与方向、适当的方法与策略”,加强理论学习和研究,教师才能摸清教育教学的科学方法、理性规律,才能提高课堂教学和教育管理的效率和水平。比如,你是班主任,经常为调皮学生感到烦恼,你不知道怎么教育这些学生,那么,你就需要系统地学习教育心理学方面的书籍,了解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心理特点,然后采取教育行为,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比如,你是一位学科老师,别人评你的课,说你讲课逻辑不清晰,那么,你就有必要去阅读关于逻辑学和哲学方面的书籍,加强对自己逻辑思维的训练。

  教师还应该阅读学科专业理论研究方面的书籍。学科专业理论研究方面的书籍,能够帮助教师明确学科特点,清晰学科教学规律,把握学科教学重点,构建学科专业知识体系。比如,你是语文老师,如果不清楚语文学科的特点,你就容易将语文课上成历史课或政治课,那么,学生在你的语文课堂上就得不到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如果你对所教学段语文教学的规律和重点把握不准,你的课堂便会太难或太易、太慢或太快,课堂效率和质量自然也无法确保。这时,你需要仔细阅读语文教学大纲,明白每个学段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规律,同时,还可以涉猎一些语文教育专家的研究成果,当你对学科的认知渐渐清晰时,你在课堂教学中才能抓住重点、找准方向。

  教师更应该广泛涉猎,拓宽阅读面。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的激情与魅力,而能够长久葆有激情和魅力,广泛阅读是很好的途径。一个阅读广泛的老师,会被书中的智慧滋养,成为一个智慧的人,他的课堂便会因其“见多识广”,而充满智慧与趣味。比如,一个语文老师,能够涉猎艺术,他便将音乐和绘画等艺术元素融入语文课堂,那自然是别有一番趣味;如果一个理科老师,热爱文学,在课堂上能够脱口而出几句“金言”,想必也会让学生崇拜不已。

  教师应该研读教材,精心备课。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个例子是最典型的、最有代表性的。教师授课,就要利用好这个“例子”。那么,在授课之前,教师须对教材进行仔细研读,故教师用在备课上的时间,与上课、批改作业相比,当要更多为妥。兵书上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有千日之功,一时之成败尚不敢定论。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怕就注定失败了。教书育人之道亦如是。毋庸置疑,教师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为此,教师教书亦当先“养”后“用”,“养”之时日长,“用”之功效好。故自主时间须抓住,方有蓄锐养精之资;自由空间当驰骋,方为砥砺成长之本。

  其次,要钻研教法,研究学情,提高教学水平。我们都清楚,课堂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当教师有了一定的知识和学识,有了一定的专业理论修养,他只是具备了教的内容和实力。如何将自己的“内容和实力”传授给学生,则是关于形式和方法的问题了,这时,钻研教法,就很有必要。当然,钻研教法,不能不考虑学生的接受情况,学情研究也就不可或缺了。因此,这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不能分割的。否则,你的课堂可能会患上周彬老师在书中所写的尴尬“病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课堂互动匮乏和学生参与度偏低。

  然而,又有人说,教学无定法,学情无常态。所以,最好的教法是适合教师自己的、适合本班学生学情的,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摸索、总结。那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如何摸索总结便是值得探讨的方向。

  教师要坚持撰写教学反思。周彬老师认为:“课堂教学低效的病根,并不在课堂教学本身,而在远离课堂教学的地方,甚至在教师自己接受教育的时候就已经埋下了。与此相应,要解决课堂低效的问题,就必须反省整个过程,追究病根所在。”一个人要成长强大,可一方面“扬长”,不断强化其优点和长处;另一方面,还要“避短”,不断修正其缺点。同样,一个教师,也要不断总结成功经验,反思失败教训,并寻找应对策略,才能不断获得课堂教学智慧的积淀。

  教师要坚持创新教学模式。人们常说,方法得当,事半功倍;方法不当,事倍功半。课堂教学亦如此,科学的教学模式,能让更多的学生接受,并能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否则,固执地以老套陈旧的教学模式去应对不断更新变化的学生,终会不合时宜、不受欢迎的。

  教师要坚持走近学生心灵。学习,是一个主观能动的过程。如果学生在心里排斥学习,这时,教师的教是很难产生作用的,学生也不可能真正学得好。相反,只有当学生接受并热爱学习时,外在的教,才能产生作用。因此,教师教学就不能机械麻木地教,而应该走入学生心灵,诱发其学习的动机,激发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过程的内在幸福,体会到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实现和自我满足,从而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

  总而言之,课堂中的教师就像是一棵大树。要想让这颗“大树”参天,须守得住“根本”,扎扎实实阅读、认认真真学习;还要旺盛其“枝叶”,钻研教法,研究学情,提高教学水平。当教师成长壮大起来,学生这棵幼苗才有了茁壮生长的空间,才有可能有朝一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想,这或许也是每位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吧!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