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嵇康之死读后感1000字

admin2023-01-23 10:26:26.0读后感343

  在面对世事无常的局面时,有人选择逃避,有人选择妥协,而嵇康选择了坚守。

  在《嵇康之死》中,当贵公子钟会盛装打扮,坐着豪华马车与一群贵族朋友拜访嵇康时,嵇康却在打铁,丝毫没有理会的意思。钟会在一旁伫立了良久,觉得十分无趣,面子也丟了一地,转身就要离开。嵇康却讥讽地问道:“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只得答道:“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嵇康,就是如此率真而纯粹,做自己想做的事,写自己想写的文章,交自己想交的朋友,即使身处困境,依然真切而执着。

  我正读着书,妈妈突然问我,在这七个人中,最想成为谁?我突然犹豫了,我能选择嵇康吗?
嵇康之死
  儿时,常常放出豪言要考清华北大;上小学时,即便上课时常开小差,成绩也能名列前茅;上了中学后,才意识到什么叫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随着理科难度的增加,成绩甚至掉到了后半段,连上重点高中的希望都变得十分渺茫。我不断地问自己,竭尽全力了吗?该继续坚守自己的梦想吗?

  这是我的困惑,或许也是大部分像我一样的青少年的困惑。当我们面对困境质疑时,往往迷茫、彷徨、不知所措,甚至开始怀疑自己,否定自己,忘记了初心。但纵观近现代中国的发展,却不缺乏那些坚守自己思想,挽救中国民族危亡的先驱。

  在《觉醒年代》中,我认识了李大钊先生。随着《新青年》迁入北京,李大钊也来到北京。在街上,他看见了一位妇人抱着孩子跪在地上乞讨,一旁的丈夫感到没面子,拖着拽着要拉她走。围观的人都无所作为,只有李大钊拉起了那对夫妇,二话不说,当掉了自己的衣服,换做两个银元,给了那对夫妇。他的生活是清贫的,但他的思想是坚定的。

  在沉睡的人群中,他是少有的清醒的知识分子。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他仿佛看见了救国的希望,不断发表演讲,发表文章,上街游行,组织工人运动,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在这过程中,他遇到了同伴们的质疑和劝阻,也面对着国民党反动派的镇压,甚至随时有被捕的危险。但他从未改变自己的想法,最终在年仅38岁的时候英勇就义。但他“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精神,永远不会随着生命的终止而消散。在百年之后的今天,它仍然激励着我们不断向前,昂首阔步。

  生活的苦难是无法避免的。但面对苦难,嵇康坚守着心中的自由,一生潇洒从容;李大钊坚守着自己的思想,一生无怨无悔。作为当代的青年,或许我们也应该像先贤们一样,坚守心中的梦想,不轻言放弃。即使暂时看不见成果,但当你回望这一路时,你会发现这一生是不虚此行的。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