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3000字

admin2022-07-16 15:29:00.0读书笔记357

  你还记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吗?那个让小鲁迅无忧玩耍的“百草园”,那个让迅哥儿读书学习的“三味书屋”,是否在你的心头落下过一片阴凉?这篇文章就出自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一件重提的旧事,让我们认识了天真、可爱、活泼的童年鲁迅。倘若你继续探寻,你还会看到少年鲁迅与猫结下的“仇怨”,看到绍兴的地方戏和迎神赛会,看到鲁迅成长的足迹:从一个早年丧父的少年,变成去南京、日本读书,追求文学,探求人生道路的勇者。可以说,《朝花夕拾》这本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鲁迅先生的窗……

  童年鲁迅:爱读之书

  众所周知,鲁迅是中国20世纪最有代表性的大作家,他以如椽之笔,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不朽文章。其实,他还是一位艺术家、艺术收藏家和艺术评论家。特别是,鲁迅先生对于版画,可说有一种痴迷,一种情结,他晚年致力于倡导新兴创作版画,被称为中国新兴版画之父。

  通过《朝花夕拾》的阅读,我发现鲁迅先生收藏版画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他的童年。对版画的热爱,从远房叔祖的书斋开始生根发芽——在我们聚族而居的宅子里,只有他书最多,而且特别。制艺和试帖诗,自然也是有的;但我却只在他的书斋里,看见过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我那时最爱看的是《花镜》,上面有许多图。

  不论是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还是《花镜》,无不都是有绘画、有许多稀奇古怪的物什的。那时候的迅哥儿,对《山海经》念念不忘,据说里面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这些都是木刻版画。

  自从长妈妈千辛万苦为小鲁迅买来了《山海经》,迅哥儿更是爱上了绘图的书。于是他开始收集版画,又有了《尔雅音图》《毛诗品物图考》《点石斋丛画》和《诗画航》等等,《山海经》也另买了一部石印的,每卷都有图赞,绿色的画,比木刻的精致得多了。

  我所收得的最先的画图本子,是一位长辈的赠品:《二十四孝图》。这虽然不过薄薄的一本书,但是下图上说,鬼少人多,又为我一人所独有,使我高兴极了。《二十四孝图》也是有图有故事的书,虽然里面的很多故事,那时的鲁迅是“不解”和“反感”的,但终究因为这是鲁迅先生所收得的最先的图画本子,又为他一人所独有而无比珍爱。
朝花夕拾
  都说童年是成长的底色,童年对人生有着重要意义。鲁迅在童年时的阅读经验和体验,后来都成为他文艺追求的重要源头。

  青少年鲁迅:求学之路

  求学,是青少年成长的正确打开方式。

  调皮的迅哥儿被家人送进了全城最严厉的书塾——三味书屋,这猝不及防的改变,让小鲁迅一时“坠入地狱”。万幸的是,12岁的鲁迅还是在那里找到了乐子。他曾趁着先生念书入神时和小伙伴偷乐,还在课间到后园玩耍,在三味书屋念书,并没有那么地无趣。

  然而,三味书屋终究不是鲁迅自己选择的。随着青年鲁迅求知欲的增加,又因厌恶绍兴城里的些许面孔,鲁迅真正的求学生涯开始了——他在矿路学堂找到了特别新鲜的感觉:我也知道了中国有一部书叫《天演论》。星期日跑到城南去买了来,白纸石印的一厚本,价五百文正。翻开一看,是写得很好的字,开首便道:“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外诸境,历历如在机下。乃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将恺彻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计惟有天造草昧……”

  哦!原来世界上竟还有一个赫胥黎坐在房里那么想,而且想得那么新鲜?一口气读下去,“物竞”“天择”也出来了,苏格拉第,柏拉图也出来了,斯多噶也出来了。严复翻译了《天演论》,被当时认为是“中国西学第一者”,赫胥黎是英国著名的博物学家,达尔文是进化论最杰出代表,《天演论》除了介绍进化论主张,还介绍了西方哲学思想。从青年鲁迅的自豪和兴奋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对西方新学的兴趣。之后,鲁迅选择去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学习的也是现代医学、西学。在日本学医,鲁迅遇到人生导师藤野先生,藤野先生虽然衣着质朴,但却以严谨求实的医学追求来指导鲁迅,以师者的温情关怀鲁迅,更以医者导师的学术精神鼓励和抚慰鲁迅的青年之路!

  我惊喜地发现,青少年鲁迅正是在中西文化、新旧教育的冲突中,勇敢抛弃和选择,不断探索和追寻,最终确立自己的人生方向的。青少年鲁迅的求学之路,也是他的寻找理想方向之路。

  中年鲁迅:回忆之叹

  《朝花夕拾》的文章虽然大多以儿童的视角展开叙述,但这毕竟是成年鲁迅的回忆之作。很多地方都渗透着他对人生的思考,流露着极其复杂的心理和情绪:童年的底色,在困顿中被点润,那个儿时碎烦却有“神力”的长妈妈向他走来,那汹涌澎湃的感激与怀念涌上心头——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青年的初心,在流离中被点醒,藤野先生的音容笑貌又映入鲁迅的眼前——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记忆的痛楚,在夜深人静时被翻腾出来,那一声声被纵容的愚昧,成为刻骨铭心的悔恨——我现在还听到那时的自己的这声音,每听到时,就觉得这却是我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

  人到中年,流亡困顿中的鲁迅,带露折花中,被温暖着、激励着、翻腾悔恨着,这一切让他更加坚定地拾起手中的笔——我总要上下四方寻求,得到一种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即使人死了真有灵魂,因这最恶的心,应该堕入地狱,也将绝不改悔,总要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正如《小引》中所说的“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

  鲁迅先生一方面真切、自然地回溯“过去的故事”;一方面又不断在过去的回忆中穿插了当下的“事件”和思考。他从今日的立场给往日追加意义,旧事因此不再只是关乎个人成长的“旧事”,而是同时成为关乎人性的、历史的、教育的“大事”,关乎民族、国家、文化的“新事”。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作为文学家的鲁迅的伟大之处。

  多面鲁迅:前行之光

  鲁迅先生小时候喜欢描画,而绘画,也是我的最爱,与她相伴的十二年,像坐过山车,起起伏伏。

  小时候的我对她的了解懵懵懂懂,只知道用丰富的色彩让她变得有活力,我想到什么就画什么,让她了解了自信的我;大一些的我开始学习如何上色,如何打稿,让她了解了认真的我;后来,我画着画着就有些不耐烦,有时连打型都打不好,还觉得浪费时间,从此,我再也不去碰这张画纸。她对我失望了。

  失去了绘画,我心情十分低落,随手拿起了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我漫不经心地翻看着,谁知越看越有味,整本看完了,才细细思考:鲁迅先生小时候所喜欢的绘画,在他去日本学医时给他极大的帮助,让他融会贯通地把医学构图画得又好又精确,而这得益于鲁迅小时候花大功夫所收集的有插画的书。再想想自己的颓废与失望,为爱好牺牲一点时间又算什么呢?我调整好心态,再次拿起画纸,一笔一画地认真打稿。最终,我把这幅画完成了,她趴在画纸上对我笑呢!一九二七年七月十一日,写完与广州东地寓居楼之西窗下。

  光影斑驳的午后,书读到了结尾。闭上眼,不同阶段,真实、生动的多面鲁迅向我走来:我不会忘记,《狗·猫·鼠》中那个神往于“老鼠成亲”的充满童趣的“我”,《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那个捉蟋蟀、捕鸟的顽皮好动的“我”,以及敢于提“怪哉”为何物的充满好奇的“我”;我不会忘记,《藤野先生》《范爱农》《琐记》中,那个苦苦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爱国的“我”;我更不会忘记,那个成年后怀想着往事,浸透着成熟的文学家、思想家思想情感的“我”。

  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多面手,每一面都值得我去研讨,去致敬,去学习……前行路上,您就是那束光亮,让我看到了成长的底色与方向;前行路上,我自己也要放光,照亮一路的高低起伏,照亮生命的山峦,照亮理想的高台。

  前行有你,前行有光。我定会以我的光,唤醒曾经迷惘、曾经彷徨的自己。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