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4000字

admin2023-01-17 18:05:39.0读书笔记258

  雪天的空气格外凛冽,暖阳下的温度依旧被东风吹散,于是窝在家中看完了《被讨厌的勇气》。也不是才购入的书,只是之前看了几页就搁置了。其实这本书挺出名的,和《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一样都可以说是给读者带来心灵疗愈的书。书不厚,一百八十多页的内容很快就能看完,书的内容格式和《理想国》相似,通篇都是对话,通过一个智者角色和一个询问角色进行辩论式的对话将所需要表达的内容和逻辑铺展开来。

  书中开头便反对弗洛伊德的“原因论”,强调“目的论”,认为并不是一切现状都是由过去造成的,现在所做的事情都是因为你拥有某种目的,是你根据目的而做出的选择。如果我们一直依赖“原因论”,就会永远止步不前,而我们了解了“目的论”,就会知道人可以随时做出改变。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比如说某人不善交际,从“原因论”看就可能是曾经的生活环境没有接触很多的人,童年时期的沟通交流不尽人意等等。但“目的论”则认为正是因为有着不想交际的目的,才会以一种逃避的借口来推脱。过往的经历并不是造成“不善交际”的原因,而是因为“不善交际”会达到自身想要的目的,也就是某种“善”。

  再比如说,考试之后会说“我要是努力了就能考好了,我现在考不好都是因为当初没有努力啊”这种话,其实就是自己不愿意努力的借口,也是一种自我逃避,来逃脱努力了之后可能依旧考不好的现实。只要不努力,就能一直以这种借口来解释考不好。

  我们缺乏改变自我的勇气,不能勇敢去和他人进行交流沟通,不能努力学习准备考试,为了维持虽不满意但更舒适的现状而启用了一种“过去”导致“现在”的借口,仿佛今天的我已经被过去的我所决定,从而无法改变。然而事实是,自我随时可以改变。

  正如阿德勒所说,尽管有些不方便、不自由,但你还是感觉现在的生活方式更好,大概是觉得一直这样不做改变比较轻松吧。如果一直保持“现在的我”,那么如何应对眼前的事情以及结果会怎样等问题都可以根据经验进行推测,可谓是轻车熟路般的状态。即使遇到点状况也能想办法对付过去。另一方面,如果选择新的生活方式,那就既不知道新的自己会遇到什么问题,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眼前的事情。未来难以预测,生活就会充满不安,也有可能更加痛苦、更加不幸的生活在等着自己。也就是说,即使人们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能安心。

  在很多人的心中都有着“自卑”的情绪,阿德勒认为,自负也是自卑,同样自卑也是自负。特意自吹自擂的人其实是对自己没有自信,如果真正地拥有自信,就不会自大。正因为有强烈的自卑感才会骄傲自大,那其实是想要故意炫耀自己很优秀。担心如果不那么做的话,就会得不到周围的认可。自卑情结有时候会发展成优越情结,“我因为学历低所以无法成功”会转化为“如果有高学历自己也很容易成功”之类的话来暗示自己的能力,意思就是“现在只不过是被学历低这个因素所埋没,‘真正的我’其实非常优秀”。同样,“我只要努力了肯定也能考得好”也是这个道理。
被讨厌的勇气
  其实自卑感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自我前进的力量,但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与他人进行比较就会总想着竞争,而处在竞争关系中,就会想着战胜他人。把他人的幸福看作“我的失败”,从而无法给予过得幸福的他人以祝福。只有我们从竞争关系中解放出来,才能感到轻松。

  为何我们总想着与他人进行比较呢?大概是因为我们总是格外在意别人的眼光与评价,希望满足世俗的期待,其实我们没必要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着。在犹太教教义中有这么一句话:“倘若自己都不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还有谁会为自己而活呢?”如果一味寻求别人的认可、在意别人的评价,那最终就会活在别人的人生中。过于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就会按照别人的期待去生活。也就是舍弃真正的自我,活在别人的人生之中。

  不活在别人的期待之中,也不要试图让他人在你的期待之中而活,我们需要学会分离课题。“对他人的期望”是你的课题,“是否按照你所期望的来”也就是说“如何生活”是他人的课题,你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他人同样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正如信任别人是你的课题。但是如何对待你的信任,那就是对方的课题了。自己的课题可以自己改变,而他人的课题不是如此。

  如果认清了“我能做什么”是自己的课题,“如何看待我做了什么”是他人的课题,就能知道自己可改变的是自己做什么,他人的眼光是无法改变的,这样一想就不必在意他人的评价了。由此,我们就可以体会到自由。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招人讨厌是件痛苦的事情,如果有可能的话,我们都想毫不讨人嫌地活着,想要尽力满足自己的认可欲求。但是,八面玲珑地讨好所有人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极其不自由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如果想要行使自由,那就要付出代价。而在人际关系中,自由的代价就是被别人讨厌。也就是说,我们不可能让给所有人都喜欢,无论我们怎么做,都会有人讨厌我们。自由做自己,必然会让人讨厌。

  

  以此类推,如果不分清界限而是把自己的希望强加给别人的话,希望别人按照我所想的做,那就变成粗暴的“干涉”了。分离课题并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相反,干涉别人的课题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父母强迫孩子学习甚至对其人生规划或结婚对象指手画脚,这些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选择了不自由生活方式的大人看着自由活在当下的年轻人就会批判其“享乐主义”。当然,这其实是为了让自己接受不自由生活而捏造出的一种人生谎言。

  说到这里其实可以在身边发现许多例子,父母强迫你吃什么、穿什么、选择什么,以“为你好”的口号在道德上进行一种几乎不会战败的压制。这种模式就是处于纵向关系之中,认为“我”比“你”处于更高级,所以“我”有权支配“你”。我确实不太能理解这种“为你好”,强迫你吃不喜欢吃的东西,说它营养啊我为了你好,强迫你做不想做的事情,说我更有经验为了你好,那么孩子牺牲掉的情绪呢?放弃的选择权力呢?这些丧失怎么就能够视若无睹了呢?还有一种对于子女的支配权几乎是颐指气使,可以说是用暴力的行动或暴怒的态度来进行发泄。面对社会环境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当一些小人物拥有了一些“权力”后,就会疯狂将其用致最大化。有一部分父母也是如此,面对弱势的孩子,将因“父母的角色”带来的一定特权进行滥用。否则离开这个特定关系,又有什么人愿意接住这种暴行呢?

  阿德勒反对一切“纵向关系”,提倡把所有的人际关系都看作“横向关系”,也就是虽不同但平等。自卑感原本就是从纵向关系中产生的一种意识。有些男人会骂家庭主妇“又不挣钱!”或者“是谁养着你呀?”之类的话,他们恐怕是非常害怕女性变得聪明、比自己挣钱多或者是跟自己顶嘴之类的事情。他们把人际关系都看成是“纵向关系”,害怕被女性瞧不起,也就是在掩饰自己强烈的自卑感。

  认同了“目的论”之后,我萌生了一种观点:自我意识决定自我看法。也就是说自己认为是正确的则不会在意他人是否认为其错误,自己认为是幸福的则无所谓他人是否觉得不幸,再或者说,只要我不尴尬就没人能让我尴尬。当我觉得自身某一点是缺点时,我就会想要遮掩它、躲避它,或者因为改变不了它而痛苦于此。但如果我认为那是特点,就会换一种态度。小时候我母亲总是说我脚大,说一个女孩子脚这么大很丑之类,我长期处于这种观点之下于是总试图把自己的鞋码往小了说,最好不要有人问起它。直到前两年我才幡然醒悟——我原本身高就很高啊!何况基因决定的东西,又怎么是我能选择的能改变的呢。我甚至开始无语为何要对我进行这种毫无意义的打压,本就是鞋服务于脚却非要本末倒置。认知改变之后,我再也不为此纠结,并且连贯性的甩掉了许多莫名其妙的执着。接受不能更换的事物,接受现实的“这个我”,然后,关于那些可以改变的事情,拿出改变的“勇气”。这就是自我接纳。

  书中写:请你想象一下自己站在剧场舞台上的样子。此时,如果整个会场都开着灯,那就可以看到观众席的最里边。但是,如果强烈的聚光灯打向自己,那就连最前排也看不见。我们的人生也完全一样。正因为把模糊而微弱的光打向人生整体,所以才能够看到过去和未来,不,是感觉能够看得到。但是如果把强烈的聚光灯对准此时此刻,那就会既看不到过去,也看不到未来。人生是连续的刹那,是“现在”这一刹那的连续。我们只能活在“此时此刻”,我们的人生只存在于刹那之中。我们应该更加认真地过好“此时此刻”,如果感觉能够看得到过去,也能预测到未来,那就证明你没有认真地活在“此时此刻”,而是生活在模糊而微弱的光中。人生中最大的谎言就是不活在“此时此刻”,纠结过去,关注未来,把微弱而模糊的光打向人生整体,自认为看到了些什么。你之前就一直忽略“此时此刻”,只关注根本不存在的过去和未来,对自己的人生和无可替代的刹那撒了一个大大的谎言。起决定作用的既不是昨天也不是明天,而是“此时此刻”。人生也没有普遍性的意义,但是你可以赋予这样的人生以意义,而能够赋予你的人生以意义的只有你自己。

  可能我并不是在迷茫状态中寻求答案般读这本书,所以有很多观点我已经在看书前就理解。但这本书中依旧点破我始终没有细想的事情,例如:我们表扬或者批评他人只有“用糖还是用鞭子”的区别,其背后的目的都是操纵。仿若醍醐灌顶,是啊,无论是何种方式,最终我们还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他人按照我所想的来做,从目的来说,还是操纵。

  但读书过程之中,我也有很多疑惑的地方,如果过去不曾对现在产生影响,那么不是只能从意识方面来看吗?只要不认为是负面影响,那就不能算是负面影响。但如若肉体损伤又该怎么算呢?如果在过去遭遇了暴力导致身体残缺,那么又怎么能够不影响到现在呢?而且书中很多例子都让我觉得有种近乎理论的不切实际感,从理论逻辑上来说毫无问题,可现实中完全无法实施,我们真的能完全让所有孩子的课题就交由孩子自己做吗?我们真的能不顾上司领导的看法追求自我自由吗?虽然可以说是“最终你就是缺乏勇气啊”,但这样的勇气换来的自由所付出的代价真的就能够承受吗?当有些人为了生存放弃自由时,又怎么能够说其不够勇敢呢?

  在说到“聚光灯”这个例子时,我明白其想表达“道路上的风景也很重要”,紧盯着远方的目标而忽视一路的风景是得不偿失。但又怎么能说看到过去和未来就等于是不注重“此时此刻”呢?此时此刻的我由无数个过去的我堆叠而成,未来的我也包含着此时此刻的我,我们要如何割裂开来这之间的联系?又真的能够割裂开来吗?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