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书心得2000字

admin2022-08-07 23:30:56.0读书心得615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教师呢?无意间,我遇到了王晓春老师所著作的《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王晓春老师认为:“教育科学研究的内容不外乎两个方面:客观世界的研究和主观世界的研究”所谓客观世界的研究是指:教育规律的认识和教育对象的认识。主观世界的研究是教师的自我认识。我们在教育工作中,要做个有心人,认真总结教育的得与失,要经常有解剖自己的认知冲动,要善于思考。在这本书当中,有90个鲜活的来源于一线教师的案例,这些案例生动形象,反映了教师教育教学过程当中所面对的各类学生、各色问题,有小学生的案例,也有中学生的案例,各位教师的见解也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爱的教育、批评教育、自我管理等等。而王晓春老师就针对这些案例从思维的角度做了深刻的讲解,有些也让我受益。他从思维方式角度切入,通过一系列案例讨论问题,告诉我们每一位教师应该学会“认识自我”。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常常会遇到很多事,教育起来感觉效果却一般,往往会重蹈覆辙。所以我带着我的问题来看这本书,收获很多,下面我着重从这三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学习心得。

  一、让学生自我管理

  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管住学生,而是帮助他学会自己管住自己,培养学生主体性、自觉性。有的学生学习习惯很不好,上数学课了桌子上还摆着上节的语文书,听完课准备做练习了时又开始翻抽屉的找练习册,写着作业笔没有油了,换笔换着换着就开始玩了起来。读这本书之前,每次发生这种现象我都是当堂对学生提要求,可是下次上课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
  读完这本书后,我了解到管理对整个教学活动来说是必要的,但管理不是老师来约束学生,而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我约束。习惯养成其实就是学生的自我管理,而不是教师强制性的要求。所以我改变了方法,通过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能力以及在班级中形成这样的班风,让学生自觉意识到自我管理的必要性。虽然有些习惯还尚未养成,但是效果上比自己每节课要求好多了,甚至减少了学生对管理的抵触以至对抗的情绪。

  二、做一个聪明的严师,理智地施展师爱

  1.迷信师爱的两种教师:糊涂的好心人和把爱当成棍子用。

  王晓春老师也反复强调,爱心是师德的灵魂,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爱与责任是当代教师之灵魂,师爱是师德之必备。但是,王老师同时指出,不能因此迷信师爱。他说,迷信师爱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好心的糊涂人,真的以为爱能点石成金,爱是万应灵药,一旦他不能把学生爱成好学生,他会怀疑自己爱得不够。另一种人则不然,他们其实是把爱当成棍子用,他们的本事是把自己对学生施加的一切压力都解释成爱,他们嘴里是爱,心里想的是权,是对学生的管、卡、压。

  王老师指出,现在教育界流行的做法高唱廉价的爱的颂歌,现实中也的确有老师只求爱岗敬业,而在实践中大碰钉子。我们不能要求师爱完成本不属于它的任务,就好像我们不能要求医生光用爱心就能把病人治好一样。所以说,没有爱是不行的,光有爱是不够的。爱不是迁就,爱需要理智。

  2.理智和情感是互相支撑的。

  看了这本书后,当我碰到违纪学生时,我都会动一番脑筋再作处理。在平时,学生犯了一些错误,我一定会把他们课后留下来批评一顿。可现在我想到王老师在书中说到的一种思维误区便是迷信师严,我提醒自己要变得聪明些,于是我采取让学生做好事来弥补,使他们在做好事的过程中认识自己的错误,从而受到教育。比如在班里乱扔垃圾的学生,让他做“好事”主动捡垃圾,体会乱扔垃圾打扫的不容易;没有集体感的学生,让她做“好事”负责对班级同学的签到和量体温等,后来只要遇到犯事的学生,我就采取这样的方法,效果要好一些。

  三、问题学生的教育要有梯度

  “以学生认错”为终点的教育是最表面的、最肤浅的教育。

  我有时候就是这样,有的学生犯错了,只是一味的让他承认错误自己的错误,保证不会再犯。但是过几天又会出现类似的错误。对此我在书中了解到有时候让学生认错是满足了教师本人的心理需求:学生认错了,低头了,教师就释怀了。到底问题解决了多少,不再往下想了。其实孩子的每个举动都会有他的理由,作为老师不能直视为了让孩子顺从自己的管理而忽视了孩子内心的想法。

  教育是润物无声、文火慢炖的过程,没有哪一种教育方式可以立竿见影,都是需要时间的。教育问题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爱心和耐心,更重要的是智慧,遇到问题要先问“为什么”,再问“怎么办”,进而对症下药。用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指导教育教学工作,让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

  做一个聪明的人容易,做一个聪明的教师真的不容易,《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让我学习到,让学生自我管理,做一个聪明的严师,理智的表达对学生的喜爱,对待问题学生时,要追寻根源,公平公正的对待学生,解决问题时更提倡“甜药”。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