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我的英语人生:从清华到北大》读后感6000字

admin2022-12-13 14:34:48.0读后感266

  影响一个人的成长,首先是家庭的熏陶,其次是学校教育,最后是自己的天赋与努力。——辜向东

  近期阅读重庆大学辜向东教授在读书群里推荐的一本书——《我的英语人生:从清华到北大》。这是我国著名英语教育家和西方语言文学研究大师,北京大学外语系教授李赋宁先生晚年的回忆录。

  作为我国外语界里程碑式的人物,李先生凭借他惊人的记忆力,将自己所受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从事英语教学八十多年的人生经历娓娓道来。细腻平实的描述展现出李家几代人传承的家国情怀,还有李先生不懈追求的漫漫英语人生路,读罢深为之动容。

  书中附录是李先生家人回忆先生的文章。李先生的夫人徐述华教授追忆他们夫妇伉俪情深、相濡以沫的50多年坎坷人生路;李先生之子清华大学李星教授及儿媳北京大学申丹教授的深情回忆,更真实展现出李先生作为父亲、丈夫和学者的纯粹与崇高,以及他超凡脱俗的人格魅力。

  透过他们记忆中幸福生活的点点滴滴,李先生谦逊儒雅的形象跃然纸上,让人倍感亲切。北京大学胡壮麟教授的代后记是对中国外语教学六十年的感悟,也折射出李先生一生的成就与贡献。

  这是近几年来,我一口气读完,舍不得放下的一本书。作为家长,作为一名英语教师,作为一名家庭成员,我感觉自己仿佛接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灵魂的净化。

  家庭教育篇

  反思一:作为家长,想想我们能给孩子什么样的家庭教育

  李赋宁的曾祖父辈是目不识丁的贫苦农民。这个家庭的兴起,多亏了他们很有见识与魄力的曾祖母王氏。她想方设法让两个儿子读书接受教育。其祖父李桐轩虽是接受科举教育,但也受到了洋务运动的影响。伯祖父精通天文与数学,他的祖父爱好语言文字和文学。在他们的影响下。李先生的父亲与伯父得以在陕西的弘道书院学习,毕业后进入京师大学堂学习,当时这里的德语教师已经用德语传授科技新知识,为他们打下了良好的德语基础。李先生的父亲李仪祉两次赴德留学先后学习了铁路工程和水利工程,他是我国学习西方水利工程最早的水利专家,中国现代水利工程的奠基者。他的父亲学成归国后,先后在现在的河海大学前身任教授和教务主任,后为治理黄河出任陕西水利局局长。

  李赋宁先生名字中的“宁”就是取自他的出生地南京。这个好学的家庭祖辈就有勤奋著作的习惯,在这样的家庭熏陶下的李先生从小就勤奋好学。他深受他伯祖父的影响,此公著作有《九九开方图表》,李先生的祖父也参加过民国初年教育部的国语拼音字母的制定。其父繁忙工作之余撰写好几本数学著作,还译出当时最新的由商务印刷馆出版的天文学理论著作《宇冰学说》。长辈们勤奋著书的形象深深镌刻在李先生幼年的脑海里,激励并影响着李先生的成长。

  李家在陕西被称为科学世家,这是一个三代同堂有着十几个人的大家庭。李先生父亲承担养家之重任,他的三位堂兄因母亲去世,皆随李先生的父母在南京上学。这个传统的大家庭因受西方文化影响,又融入民主生活的成分。李母慈爱宽厚,大家庭团结和睦,相互帮衬,由此福泽后人,晚辈更加和谐发展。三兄弟中,两人是留学德国的博士,均成为我国建国初期行业尖端人才,他们献身科研的精神也为李先生后来潜心治学树立了榜样。

  李先生与外语的渊源,自然源于这个大家庭的影响,特别是父亲对他的影响。他父亲当年留德回国,执教于现在的河海大学期间,因为当时的教参和课本均是用英文写成的,李父于是突击学习英语,他原本熟谙德语,很快就能将德文文献资料译为英文,供学生参考,并能与国际学术界人士用英文交流,且为《中国年鉴》写英文水利建设报告。

  李父有临睡前阅读德文及英文小说原著的习惯,这一切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李先生。后来,他又在父亲同乡好友吴宓先生的鼓励下走上了英语教学与研究之路。李父尽管一心希望儿子能子承父业,但他并未阻挠儿子遵循自己的兴趣来选择一生的事业方向。

  纵观这个家族的发展史,从清末其祖父李桐轩因痛恨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而积极参加辛亥革命运动,到其父李仪祉因看到百姓受难于自然灾害,拒绝高官厚禄,转而回乡投身于黄河水利工程建设的家国情怀,我们就能理解李先生之所以能够在新中国刚成立,在美国大学的博士论文完成一半的情况下,即返回祖国为母校外文系教学服务的选择。
我的英语人生:从清华到北大
  透过李先生家几代人的命运,我们能深刻体会到一个人的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未来成长有多么的重要。作为父母家长,我们除了严格要求子女好好念书,我们又该如何要求自己?我们要求子女努力上进,我们自己是否养成爱读书、爱学习的习惯,做到了终身学习?我们自己是否对待工作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我们期待他人对子女的关心提携,我们自身是否做到待人宽厚仁爱......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父母的点点滴滴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下一代。多数时候听到家长们的抱怨,一放假孩子的手机就不离手。试问一下我们家长自己有没有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如果我们自己在客厅看电视或者打麻将,我们又怎么能奢望孩子在房间里安心读书做作业呢?

  记得当年做班主任的时候,我班一位住校的学生沉溺于网络,半夜溜出宿舍,翻学校的院墙去街上上网,学校政教处责令其停课反省。没想到,我班这位同学孩子当着他妈妈的面,提出一个要求:你有本事不赌博,我保证不上网……当场我们所有的老师都震惊了,家长更是羞愧难当,下决心悔改,该生后来顺利考入一所985高校。

  求学事业篇

  反思二: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们得到哪些启迪

  李赋宁先生本身作为北大西语系教授,开创了中国的英语教学。书中李赋宁先生比较详细地记录中国外语教学发展的历史。他讲到的课程的准备,教材的组织和编写等相关内容,为新中国的英语教学打下了一个扎实的基础。他的学生,前任外交部长李肇星曾这样回忆李先生:“李先生上课没有刻意的抑扬顿挫,但是整个的言行举止透露出那种精致,那些高雅,是一种自然气质的表现。”这就是学生眼中李先生的教学风范。

  在这部自传中,李先生从自己上小学写起,他在书中数次提到小时候自己因为作文写得好受到老师的表扬,书中记载着这样的句子:“这篇作文居然受到老师的表扬,对我是很大的鼓励。”李先生从西安迁居故都北平后,因为不会说北京话,用西安话读课文,遭到同学们争先恐后地纠错。为此,他感到很委屈,但他颇感欣慰的是:“我的国文作文写得通顺流畅,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后来在南开读中学,作文还是名列第一第二,李先生写到:“就这样,我对文学作品继续保持着浓厚的兴趣”。

  点滴启示:这些细节的描述,充分说明了教师的鼓励对于学生的成长是何等的重要。

  李先生在书中深情回忆在他成长过程中给予他积极影响的诸位恩师。特别是在清华和西南联大学习期间鼓励他走上英语人生路,影响他一生的几位大师。李先生在清华先做学生,后来做老师,长达八年之久。清华从1930年开始已成为国内的一流学校,李先生在书中一再提到,他这一生能够考取清华,并能在清华任教是十分幸运的。这里有做学问的榜样和促进社会进步的楷模,与清华园的这些大师们朝夕相伴对他的成长极为重要。西南联大的学习和教书生活,对他未来的人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点滴启示:好的学校教育会使人终生受益。

  吴达元先生

  1929年,清华园改为国立清华大学。在书中李先生记载着自己二年级的法语教师吴达元老师的往事。吴先生教学十分严格,每节课都有笔头试验和口头提问。学生若没有预习,或者作业潦草,或者回答不出来提问,他会毫不留情地批评。学生很怕他,但心中也暗暗的感激他。吴达元先生教学严格,批改作文一丝不苟,他的教学和教学态度也影响了李先生教书的实践。

  点滴启示:要重视学生预习情况与作业的检查,严格要求学生。

  吴宓先生

  清华大学成立之初,吴宓先生受命制定外语系本科和研究生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他主张中国文学系和外国语文系要共同培养通晓中西文化的通才。大二的时候,吴宓先生讲授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吴先生最喜欢拜伦和雪莱的诗歌。他把自己在欧洲考察收集的材料和让学生参考,吴先生用中国旧体诗译英诗的做法对学生也是一种启发。

  吴宓先生记忆力超群,上课从不看讲稿。李先生总结,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最好不要看讲稿,而是全神贯注地面向学生,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作品的魅力,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点滴启示:教学材料烂熟于心,才能更多关注学生的学。

  闻一多先生

  闻一多先生喜欢用西方文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中国的古典文学。闻先生拿唐诗的意境与拜伦和雪莱诗中的意境相比较,先生常用英语的术语来解释形容唐诗中的某些诗句,如passionate、delicate、glorious、romantic等。他和吴先生均主张学生对中西文化的学习都有所研究,相互借鉴,开阔视野,方可取得成果。

  点滴启示: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有扎实的中文基础,通晓中国文化也是学好英语的基础。在教学及自己学习中,通过中英文文学作品的比较,更有利于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钱钟书先生

  在西南联合大学大三下学期,李先生充分的利用当时并不丰富的英文图书,训练快速阅读的能力,争取每日阅读一册。虽然生活相当艰苦,但是西南联合大学的师生都把全部的精力投入教和学当中。

  李先生四年级的时候修的另外一门课程就是钱钟书先生讲授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文学,当时的钱先生风华正茂。29岁从牛津大学学成归来,才华横溢。他讲文学,重视思想史,例如从古代希腊到文艺复兴时期,从古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到近代,使学生了解西方文学发展的全貌。钱先生讲课,每个论点都有事实依据,因此他在黑板上写出拉丁、德、法、意大利各种语言的英文,来证明他的论点,给学生示范做学问的严谨性。钱钟书先生鼓励学生多多学习外语,要学看第一手材料,尤其学好法语,他自己就在法语上下过很大的功夫。作者曾与钱先生住的很近,他每日目睹钱先生如何勤奋读书,每周都要从图书馆借一批外文书籍,下周另换一批。钱先生读书勤,做笔记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课后往往与北大的另外一个教授一同散步,练习法语会话。

  点滴启示:钱先生引导学生进入西方文学研究殿堂,他让学生体会到,研究西方文学必须重视西方的思想史。钱钟书先生贯穿一生的治学方法是用文献来说明他的一个学术观点。

  朱光潜先生

  1955年,李先生在清华大学外文语系教大四英语精读。一次公开课后,朱光潜先生这样评价说:语音语调很标准,对课文的字句的意思也讲得很清楚,但有一点就是课文的精神实质吃不透。教师要学习范文,要多读英美的文学作品。

  点滴启示:朱先生强调教师要学习范文,要深入研究英美的文学作品,只有教师深入研读作品,方能感悟作品的言外之意。

  李赋宁先生

  在西南联大,李先生刚上讲台,只有24岁,毫无教学经验,有时被学生问倒,回去查书、查字典,第二天设法给学生一个完整的交代。当时他开始勤查简明牛津字典,备课和改作文都离不了它。一年下来,他感觉自己的英文水平有了相当大的提高。李先生说:改学生作文是提高他自己英文写作水平的一个途径。李先生因此特别喜欢改学生的作文。

  李先生在耶鲁大学求学期间,希望自己未来归国后能将清华大学的外文语系,办成既重科学又重教研的院系。为了回国后帮助提高清华外文系的学术水平,李先生学习拉丁文和德文。在耶鲁学习期间,他选修十六、十七世纪英国的戏剧。当时耶鲁教授要求学生每周读四部戏剧,并选一个题目,写一篇课程论文,在课上作报告。关于阅读,耶鲁教授并不主讲课文,而是小组讨论,并对剧中的情节和人物加以评论,耶鲁教授要求学生每周写一篇作文,报告自己的学习心得。教授要求无论写什么,都要学会表达自己的学习和研究的心得,为将来的研究打好基础。

  关于写作,李先生还在书中提到,我国的外语系要满足国家对各方面外语人才的需要,最重要的一点是要练好听说读写译的基本功,而写作的基本功尤为重要。外文是一个多功能工具,青年人学好外文可以从事各方面的工作。

  点滴启示:在从事英语教学的时候,李先生始终强调的是学习一种文化,不管他在清华、西南联大还是之后到美国。他学习的所有科目非常地丰富,他不光学语言,还学历史、文学、各种各样的语言,学语言中的文化。李先生的求学、治学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学语言就是学文化。

  李先生还尤其注重英文写作水平的培养,强调写作的基本功训练,他认为改学生作文是提高他自己英文写作水平的一个有效途径。我们在教学中也要重视学生作文的批改。

  李先生的英语人生真正体现出一位大师对英语作为专业的无比热爱、对外语教学事业的无止境追求、对学问研究的高度严谨和对他人的宽厚与关爱。

  家庭生活篇

  反思三:作为一名家庭成员,如何让家人生活得更幸福

  作为外语界的一代宗师,有关李先生在学术上的造诣与贡献,我不再赘述。本书特别打动我的还有李先生家人对他的追忆,夫人、儿子、儿媳眼中的李先生让人感到亲切,家人们点点滴滴的回忆也引发我的思考:作为一名家庭成员,我们要如何修炼个人修养,成就幸福家庭与人生,让家人生活得更加幸福。

  妻子眼中的李先生

  夫妇伉俪情深,携手走过58年的风雨人生路。夫人徐述华教授原是清华助教,建国初参与组建北京石油学院,并承担培养研究生的任务。尽管担任过有机化学家张景先生的助手并在清华担任助教七年多,但徐教授迫切希望有出国深造的机会。于是李先生在1981年重返耶鲁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期间,以及1985年在康奈尔大学访学期间,两次都创造机会让夫人同行。然而,每次提起赴美之事,李先生都诚恳地感谢夫人的陪伴,感谢夫人辛苦答谢朋友们的宴请,他只字不提自己为夫人创造两次赴美学习的机会,让她受益匪浅。正如徐教授所说:这就是赋宁可贵的品德。他记得别人对他的点点滴滴的好处,而自己无论做了什么都闭口不谈,认为是自己应该做的事。李先生退休完成的第一部著作也是献给他的爱妻,这在当时属于惊人之举。由此也可见先生性情之纯真,夫妻感情之深笃。

  儿子眼中的爸爸

  李先生之子李新系清华毕业的留美博士,互联网知名专家。李新说父亲给他的印象是工作非常投入,幼时他常听父亲说要“开夜车”,当时他还以为父亲会开汽车。文革期间,父亲在十三陵附近与农民伯伯交上朋友,并待之热情周到。最让他难忘的是,尽管父亲在此期间饱受磨难,经常被打得浑身遍布紫色的伤痕,一家三口依然能珍惜几个小时团聚的幸福时光,坚强地活下来。他记得爸爸让他看自己在黑帮大院里抄写的中英文对照、字体工整的毛主席著作。父亲的这种学习的精神镌刻在他童年的脑海里。父母面对人生逆境时的这种人生态度胜于多少本教科书呀!

  儿媳眼中的爸爸

  李先生的儿媳申丹是北京大学外语系教授,也是他的学生。她说:“作为他的儿媳,我有幸近距离的受惠于他超凡脱俗的高尚品德。”源于对李先生学问和人品的景仰,在李先生人格魅力的感召下申教授开启了与李先生之子的姻缘。申教授书中描述的几个细节有助于我们更近距离的走进李先生,感受他的人格魅力。

  细节一:身为著名的学者李先生虚怀若谷,谦逊过人。每当别人夸奖他的学术造诣的时候,他往往要提到这个方面也常有建树的其他学者,对他人称赞一番。

  细节二:李先生心地善良体贴,时常处处为别人着想,家里气氛通常十分的融洽温馨,偶尔发生分歧或者误解,李先生总是把责任往自己身上揽,以求得全家人的和谐。尽管委曲求全,但至诚至真,不说假话。

  细节三:生活中的李先生大彻大悟,一心为他人,一心为祖国,对文革期间遭受的不公正的待遇不加抱怨,拥有非同寻常的平和心态,荣辱不惊。日常生活中也不因为小事动肝火,没有责备,只有儒雅亲切的微笑。

  细节四:父亲是良师益友,是终身受益的治学与为人师者的榜样。申教授早年常请教李先生一些拿不准的问题,在她的眼里,李先生就是覆盖面很广的一本活字典,对待教学,他有着高度的责任感。上课的前半天,是李先生雷打不动的最后冲刺的备课期。

  纵观李先生的英语人生,从他年幼受家庭熏陶,好学上进,到抗战动荡时期在西南联大与那些有志青年一起,不畏艰苦环境勤奋读书,到他四十年代后期赴美深造,研读英国文学,以至在八十年代他已经60多岁时,仍利用赴美考察机会,学习希腊语的经历,我们能清楚地感悟李先生那一代人学习的艰辛、努力、执着和攀登学术之巅的动力与源泉。

  以人为镜可察己。李先生虽已远去,但他治学的精神,作为师者的典范,特别是与亲人们相处所彰显的朴实无华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读者,人们常说,要做一个好的妻子、丈夫、父亲、长辈,你首先得是一个好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不仅会事业有成,也会拥有幸福人生,让家人生活得更幸福。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