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在细雨中呼喊读后感2000字

admin2022-08-04 23:28:17.0读后感1050

  2022年6月,我读了余华老师的《在细雨中呼喊》。这是一部让人痛苦却又不忍放下的书,余华的文字,就像一把手术刀,为我们解剖出生活最残忍的真相和人性最大的恶。

  这是一篇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背景的小说。余华老师一改以前时间顺序的叙述方法,以乱序的自由的叙述方法,以“我”——孙光平为第一人称,用对话、场景描述、内心独白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通过我的成长经历和所见所闻,讲述了我身边几个人物宕荡起伏的命运。

  在我7岁那年,我被遗弃。我的父母将我送给了一个叫王立强的军人,我在新的家庭生活了5年,为瘦弱而神经质的养母打杂、听严厉的养父教导,享受着他们给我不多的亲情。就在我慢慢适应这个家庭时,我的养父和单位女同事偷情,东窗事发后自杀了,养母第二天就急急匆匆回了娘家。我再次被遗弃,走投无路的我在好友的帮助下买了船票凭着记忆回到原生家庭。而此时,我的原生家庭,正在发生着一场熊熊燃烧的火灾。我的到来,让本来就不喜欢我的父亲把我当成了灾星。这也注定了我在后来被全家孤立和可有可无的命运。

  人性的恶,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像。在我的原生家庭里,父亲在得知自己的小儿子因为救人溺水死亡后,自我幻想出政府会表彰作为父亲的他,从此能改变命运飞黄腾达,甚至搬到北京,他天天守着村广播等消息,先是借钱买新衣,后是衣服打补丁,折腾了半年无果后到被救的人家打闹,索要高额赔偿;父亲还很好色,与隔壁寡妇明目张胆的勾搭、猥亵自己未来的儿媳;父亲还非常自私,对刚生产的妻子随意谩骂,对我的祖父也很吝啬,他故意加高餐桌,让祖父吃饭十分费力,生气时甚至直接吼骂祖父。在祖父病危生命就要终结的那段时间,他迫切希望祖父早日死去,将还有呼吸的祖父埋入土中。我的父亲——孙广才,对妻子不忠、对父亲不孝,对子女不慈,虚伪吝啬的他成为这部小说展示人性丑陋的代表。
在细雨中呼喊
  小说中的代表性人物还有我的祖父,祖父年轻时以做石桥为生,师从我的曾祖父,后因时代变迁,石桥不再被社会需要,经历艰难转业但终究被社会淘汰。在山穷水尽时,祖父大年初一竟然搬着他父亲的尸体去当铺抵押,可换来的不是同情,是一顿吆喝与暴揍。祖父的行为处处让人咂舌,不懂医术的他曾假装江湖赤脚医生,胡乱的用野草将一名患腹泻的小孩治死,来路不明的赤脚医生竟然不被怀疑,腹泻这类当今看来的小病都能夺去人的生命,那个时代落后的医疗水平也可见一斑。在逃荒的路上,他的母亲被野狗啃食的血肉模糊,然后孤身一人的他遇到了被夫家赶出来的祖母。祖父的一生,天马行空的想法让他注定经历非凡。他也挣扎过努力过,但最终还是逃不过贫穷的宿命,成为时代长河里的芸芸众生。《杀死一只知更鸟》中有一句话,“你永远不能真正了解一个人,除非你穿上他的鞋子走来走去,站在他的角度考虑问题,可真正当你走过他走过的路时,你连路过都觉得难过。”

  小说中除了我通过读书走出那片“沼泽”“泥泞”,其余的人物一生都充满了悲情色彩。我的亲生母亲,她逆来顺受、一生忍受着丈夫的出轨行为;我的祖母因为看了两只嬉戏的麻雀就被夫家一纸休书逐出家门;跟情人私奔的妙龄少女,被情人抛弃、成为单身母亲以卖淫为生;高大结实的寡妇,迎来送往着村庄里各式各样的男人,可最终都没得到过男人真正的爱。

  孤独是人类永恒的主题。马尔克斯说过,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无论我们出生、我们成长、我们相爱还是我们成功失败,直到最后,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生命一隅。

  小说中的人物,没有一个能逃得过孤独的宿命,祖父是孤独的,祖母是孤独的、母亲是孤独的、我是孤独的。我被亲生父母遗弃,后又被领养家庭遗弃,当把养母送上船我一个人回到上了锁的家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时,我是孤独的。即便后来回到原生家庭,我依然是那个躲在最不起眼角落里没人关注的孤独孩子;我的好朋友国庆是孤独的,父亲扔下他和一个胖女人走了之后,他把一瓶舍不得吃的药当作对父亲所有的幻想,他想只要父亲病了就会回来找他,因为他有一瓶药。可这个最后的幻想还是在看到父亲上医院时破灭,那一刻,国庆是孤独的;鲁鲁是母亲跟人私奔、追求爱情的牺牲品。母亲遭情人抛弃后,鲁鲁跟着母亲颠沛流离,承受着母亲对生活不满的宣泄。后来母亲违法入狱,鲁鲁想尽一切办法,就为了和母亲生活在一起,可当他被送出监狱一个人一床草席的他,他是孤独的。

  《在细雨中呼喊》这个小说名,我的理解是生产、教育、医疗水平等方方面面的落后让那个时代就如绵绵细雨,它不像滂沱大雨来得快去得快,它往往持续时间很长,淋淋漓漓地影响到三辈人的生活。它虽不妨碍没有伞的人往前走,但时间一长总会把他们淋湿,让他们尝尽世间疾苦冷暖。而呼喊则是每一个活生生的人从心底发出的宣泄或呐喊,大雨里呼喊的祖父畏惧着死亡,雨中呼喊的母亲感伤着她为数不多的家具,坟前哭泣的父亲忏悔着对母亲的不忠,监狱外哭泣的鲁鲁在想念母亲,黑暗楼里的独居老太在回忆从前,晒内衣的养母在寻求阳光……他们不是小说的主角,却是那个时代众生的缩影,他们用尽全力去活去爱,可绵绵的细雨一直在下,一直在下。

  余华老师对文字和情节游刃有余的把控力让读者在回忆之中来回跳跃、酣畅淋漓。这让我想到心理学所讲的“选择性回忆”,人们总是愿意去回忆和相信美好的回忆,而过滤去那些悲伤的回忆,这本小说展现给我们的却是惨淡的人生,难言的孤独和人性的丑恶及无常的生命。

  当然,再惨淡荒凉的人生,都有温暖和希望。小说中养父给我的新书包、养父担心我被开水烫伤的叮嘱,养母在我被老师误解时对我的信任;好朋友苏宇、刘小青、国庆的陪伴;鲁鲁受人欺侮时我像哥哥一样挺身而出……

  这些情景这些细节,犹如一道光,一道雨过天晴后的彩虹,让我们相信,绵绵细雨过后,还会有彩虹……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