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最好的老师不教书读书感悟2500字

admin2022-12-03 16:30:50.0读后感334

  阅毕王开东老师的书稿,把电脑一放,往椅子上一靠,闭上眼睛,仿佛如看完一场电影一般,回忆着全片几处最激动人心的镜头。

  那个在盘山公路上为了脱险而毅然决然地把自行车头撞向山边的少年,那个因被锁在屋里而挣扎半夜始终出不去看不上电影的少年,那个让侯奶奶牵挂为侯奶奶抱不平的少年,那个被大学老师痛骂而落荒而逃的少年……

  一幅幅场景画面,不仅是王老师自己在“回首向来萧瑟路”,没有人会埋葬自己的童年与少年,每一个读者都会想起自己少年时曾经走过的泥水路,爬过的桑葚树,曾经傻傻的酷,悄悄的哭。王老师把教育说成是一种相遇,那是面对面的老师与学生的相遇;文字又何尝不是一种相遇,读者与作者的相遇,读者与文本的相遇,文本甚至独立于作者而进入读者的心灵,化为读者生命成长中的精神力量。读者不能见到作者,但面对作者的文字,也一样可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为什么人需要读书?因为人是最容易堕落、最容易忘记人之为人的使命的一种生物,读书才能时时提醒自己,在自己之外,还有那么一些人在描绘着大写的人,在用力书写着动态的人——原来这个世界还有那么一些不为人知但非常精彩的人和故事。王老师的书稿里,有嬉笑,但绝没有悲观绝望;有怒骂,甚至“破口”痛骂,但更多的是举了自己的例子,怎么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教育;有少年,但早已从懵懂少年成长为栋梁;有老师,在追思恩师之中亦可见当年之青葱岁月稠。读了之后,作为读者的我,除了很多收获,也有很多羞愧。我也想到了自己的学生时代,很多老师。好几位恩师对我也怀以厚望,我却始终懒惰不肯努力。王老师的书稿能够提醒每个读者,不忘少年时,不忘从自己的学生时代汲取营养。读此书,正好能提醒自己不忘初心。
最好的老师不教书
  为什么人需要写作?舍勒说,只有神和动物不会羞愧,因为前者没有身体,后者没有灵魂。写作是对自己灵魂的检视,剥开灵魂的外衣,透视灵魂深处的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身体赤裸时灵魂会感到羞耻,但写作如此让灵魂赤裸,身体为什么不会感到羞耻?我想,是因为身体有美丑,而灵魂只有透彻与浑浊。身体赤裸时,不管自己身体多美总会有丑的感觉;而灵魂赤裸时,正是其透彻和不遮掩的时候,正如最初的亚当和夏娃,那是人性发展的最初之时,在那最初的黄金时代,没有什么会是羞耻的。正如不管眼睛是大是小,是双眼皮还是单眼皮,是黑色的还是蓝色的,只要眼神是澄澈的而非浑浊的,那种清澈的眼神尽管将一个人的善良、单纯、不设防、不熟悉复杂的社会规则都毫无掩饰地地呈现出来,但这种赤裸正是灵魂的本真,又怎会让灵魂羞耻?赤裸的灵魂,才能让光亮透彻;不断地写作,正可以让心灵明亮。

  王老师的书稿,不仅有对各种新知的讲解、阐述,他也将自己的许多亲身经历、甚至一些隐藏多年之事,也展露给读者。他没有掩饰地写了自己给丁主任送烟酒而被骂的经过,这是一次不成功的按照“社会上的习惯”做事;他将自己的许多教育故事详细地展现给读者,他也没有掩饰自己所用的一些独到的方法手段(比如讲学生的名字嵌入文章中等),这些在王老师看来属于“炫技”层面的教育,其实在众多的教育口水骂文、高头讲章、宏大理论中,特别显得珍贵。我想,任何一位老师的专业发展,都必须经过“炫技”阶段,必须“为伊消得人憔悴”之后,才能“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王老师这本书稿的7个分辑,恰如把一个电影分成了7个大场,数十小幕。这本书也可以是王老师拍的一场电影,写王老师亲历故事的是其中最精彩的镜头,而直接议论教育与社会的,则是王老师这位总导演的解说,他为什么这么拍电影,他为什么要那样演讲,他怎样管理班级等等。镜头与解说也不一定就是分开的,解说就是弹幕,故事就是画面。这本书,当然可以是弹幕式的电影。转折时期的故事总是精彩的,王老师的大学生涯和最初的几年工作都是在90年代,那是一个应试教育正疯狂而素质教育尚流于空谈的时代,那是一个网络尚不发达资讯尚不畅通、每个落后地区之优秀的人都感觉自己像一座孤岛的时代,那是一个志同道合者、相见恨晚者、一见如故且会秉烛夜谈者未必能轻易遇到对方的时代。处于那样一个时代,王老师写出了转折时代的个人之精彩。

  当然,这本书不只是王老师对自己成长的故事记叙,还有更多的是王老师对教育领域诸问题的独到见解,或者是从某些现象出发,探讨教育,纵论社会。走一条路,王老师从1200米的路看到了1200米里的中国;看一期《超级演说家》电视节目,王老师不仅将鬼马书生的演说转述得十分精彩,让读者也不禁为其口才赞叹,却忽然一转——乐嘉竟然拒绝了鬼马书生!现场当然很精彩,乐嘉很会说话;但王老师的转述与分析,也一样不亚于这个节目的精彩。飞花摘叶皆可伤人,才是一种写作的高明境界。

  王老师将他的思维方法在很多文章中都展示了出来,所谓“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王老师的这本书,不仅是写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展示了如何思考、如何写作的过程。王老师用自己的切身经历暗示了写作的重要性,讲到一位老师曾对他说,“你不要把学生看得那么重,自我的发展最重要。你要想方设法让自己变得强大,你要写文章,通过写文章记录自己的生命,唯有你自己的成果才是真实的,它会永远记在你的名下,无论岁月流转,都将给你最大的安慰!”如此“阴险”,也如此真实,赤裸,毫无遮掩,引人深思。

  书稿中很多地方引用了鲁迅的话。而王老师记叙故乡与田园,也颇有“朝花夕拾”之隽永,文章虽也有粗野之“呐喊”,但却无无可奈何之“彷徨”。文章很少有长篇幅的段落,多紧凑段落,甚至独句成段,独词成段。若古龙任侠豪爽,不拘细节;若弹十面埋伏,鏦鏦铮铮,皆有金铁之声;有时又若“赴敌之兵,衔枚疾走”,虽无声中而感到思路倏忽而过,直取首级。

  读王老师的文字,特别有一种熟悉感。这不是因为我也和王老师一样来自农村,都曾在安徽师范大学就读过。王老师在自况中如此评价自己,“一个农民的儿子,一位普通的老师,一份平凡的职业,一份热烈的坚守,一个庄重的承诺:用心寻找春天和快乐,用爱编织秋天和自由。”这样的人与文,绝大多数人都会读出文的熟悉与人的亲近。

  书里那些美好的文字,那些精美编制的句子和层层深入的递进式段落——读完,不忍释卷,还想去读更多的开东之文章。这是一本让人读来爱不释手的书。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