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郑人买履读后感2500字

admin2022-12-02 14:38:36.0读后感483

  本学期在学校公开教学中听了一节语文课《郑人买履》。《郑人买履》是小学语文课本里收录的一篇寓言故事,课文借一个宁可相信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的人,讥讽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故事生动有趣,言简意赅,用可笑的事从反面给人启迪,耐人寻味。但在听课中我作为一个数学教师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和思考。

  数学课在关于一些计算公式的教学中要强调让学生理解公式,注重讲解公式的推导过程,使学生能够很好的记忆深刻,同时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推理、概括能力。我们在阅谈一篇文章,为了更好的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我们往往要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历史背景。作为教师我想更应该在教学时注意这一方面,但是我和在下面听课的教师交流时,却没有人能够准确的说出此篇文章的出处。

  我费尽功夫才找到这篇文章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在《说六》中“说三”的最后一段。有位教师在网上说:“寓言的出处理应在我们上课之前就要搞清楚,因为这是寓言教学中的溯源引申、以求正解的关键环节,否则就只能照本宣科甚至游离主旨了。国外规定每一位教师除必备书和必读书外,还要定期培训,组织重新上岗考试,我们往往只用本教参打天下,课外功夫下得不够,课堂教学缺乏广阔的视野和理性的深度,这样就不能全面开掘教材的潜在价值,也不能全面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导致教学成为一种仅仅浮于物质层面的浅层积累,使素质教育高耗低效。我们认为,这不仅仅是一个教学失误的问题,而是一种治学精神的资弱。”看了这段话,回想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又是如何做的呢?自己是否在教学前查阅有关的资料,有没有在课余时间学习一些关于数学的知识,有没有引导学生去做。比如,了解我国古代数学专著《周髀算经》、《九章算术》,研究其中的一些题目,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和课后活动中加以渗透,在课后活动中加以体现。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全面开掘教材的潜在价值,全面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使数学教学成为真正的素质教有。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教”。教师要教学生掌握课本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同时给学生指明学习的方问,让学生体会和掌握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的探索。在教学中,教师还要不断的“学”。不仅要学习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新课程标准》,还要提高自身的修养,要有广博的知识储备,这样才能解决学生提出的各种问翘,同时也是给学生学习的一种示范和榜样。
郑人买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学生查阅资料、以及阅读理解了课文,重点分析了文中“之”的意思,概括了寓意,教学中比较顺利,学生也理解掌握了,教学目标也实现了。但是我在听课的时候发现,课堂教学中很少有学生提出问题,特别是比较“怪”的问题。而课后和其他教师探讨的时候,却发现一些值得探讨的地方。例如:(1)文中的“度”应该发什么音?(2)为什么郑人要“度”?拿什么“度”?文中“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的“之”是什么意思?(3)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在买鞋时需要“度”的时候?(4)生活中真有这样的人吗?

  现在就把我的想法说一说:(1)“度”一音夺,忖度,这里作动词用,即计算、测量的意思。“度”如果发音杜,是作名词用,就是尺子。所以应该使学生明白虽字同,但由于字音不同,意义也就不同了。(2)郑人之所以要“度”,除了文中说的“宁信度,无自信也”的原因,是否还有其他原因呢?我想除此之外,可能一是由于古时候没有今天统一的标准鞋号,只有大概的尺寸;二是由于古时候是手工制鞋,不像今天的机械加工,制作的鞋大小完全相同,所以人们先量好尺寸,在买鞋的时候就方便挑选。拿什么“度”呢?是尺子吗?历史上在秦时才统一度量衡,会不会出现郑人量的尺寸和卖鞋人所说的尺寸不同的现象?如果是尺子,那么度量的单位是什么?如果不是尺子,郑人会怎样“度”?照自己的脚画下来,还是用节绳子、一根木棍代替尺子测量。这就是文中“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的“之”是什么意思?如果是尺寸,也许不需要写下来,只需记住即可。此外,那个时候并没有出现纸张,而用绢和帛书写记录成本要高许多,一般的人是用不起的,往往是王侯、富人的专利,所以应该是绳子、木棍类的东西。但是考虑到木棍不方便携带,所以是绳子的可能性比较大。(3)现实生活中的人在买鞋时,不会像郑人一样先量再买,但并非绝对。现代是机械加工而且有统一的标准鞋号,人们在买鞋时往往己经记住了自己的鞋号,或者已经根据已有的经验估计了自己的鞋的大小,然后再经过试穿就可以买到合适的鞋。所以知道自己鞋号的大小,会方便挑选节约时间。另外,在让别人代买的时候,还是需要告诉对方的鞋号的。所以,并非不“度”。(4)在生活中应该没有这样的人,那么在韩非子生活的那个年代呢?我想也未必就有,因为古代人往往使用大量生动形象的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把他的学说或观点叙述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所以文章的情节可能是虚构的。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目标中指出:要使学生“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对不懂的地方或不同的观点有提出疑问的意识、并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发现错误能及时改正”。所以作为数学数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克服自身的缺点,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那么为什么会产生很少有学生提出问题、很少进行深入思考这种现象呢?结合数学教学,我觉得可能有以下原因:(1)教学任务比较重,课堂时间下不足;(2)长期以来,大部分数师在教学中没有及时引导激励学生,不十分求重视培养学生问问题、想问题的习惯,在评价方面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3)教师的教育思想和和观念还存在落后的地方,担心学生提出的问题解决不了;(4)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除了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这里还包括课前的准备、估研教材、教学机智方面。

  此外,对于有些问题,如果单单从语文课的角度出发,单纯地运用语文知识是无法解决的,在数学学科的教中也是如此。解决问题往往需要掌握各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在一个学科的教学中会涉及到其他学科的知识内容,所以对于教师来说,除了要有丰富的知识,还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因此对于以上的问题建议教师在课后,利用其他时间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或者布置为课后探索的题目,这样就不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重点的突出,不占用教学时间,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不断探索,更好地使学生全面发展。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