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今天我不愿面对自己读后感1500字

admin2022-11-28 14:23:37.0读后感306

  “幸福的失败完美无缺地奔跑着,使我们屈服了。”

  作为赫塔·米勒的罗马尼亚苦难史三部曲的第三部,《今天我不愿面对自己》较之前两部《狐狸那时已是猎人》、《心兽》更具有“谜语人”的特点。不仅是一开头简短干练的插叙,还有许多闪现的隐喻、意象的描写更是需要细细品味。作为成熟的第三部作品,本书是最具艺术性、批判性的一部。本书揭露了一个对独裁统治一无所知的普通人在极权主义下的绝望和恐惧,她的情感,她的期待,她的幸福,被独裁体制的齿轮撕成碎片。普通的生命在这种扭曲的环境下没有尊严,没有希望,他们的反抗只会被监视、驱逐、流放甚至毁灭。殊死的搏斗只是个体能够保留尊严的最后一点努力。

  一位制衣厂的普通年轻女工,因为想要到一个出口服装等到达的美丽国家去,在出口的衣服里塞了通讯纸条,期待外国友人能来带她去往更广阔的世界看看。然而,这件事被人告发,她连续三天被传讯。随后身边人陷害她制造了新一批纸条,这让她被解雇,并从此必须定期接受警察的传讯。小说就从其中一次传讯开篇,“我”乘坐电车去秘密警察那里接受审讯,一路上不断想起过往:如何被告发、陷害然后被解雇,失败的婚姻,亲密好友的惨死,家庭的悲剧……最后,唯一的幸福——和所爱之人的平静生活,也将在监视、打扰中被摧毁殆尽……
今天我不愿面对自己
  赫塔·米勒的作品带上了她自己鲜明的烙印,她的意象运用十分出彩。“我”的记忆世界同时也是一个意象的世界,几乎每一个她回忆的人,斗鱼特定的意象联系在一起。要全是所有的意象显然是需要花更多笔墨的,但有一个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文末“我”去买玻璃眼镜时,提到它们不会像爷爷的眼睛。因为“玻璃眼睛没有受过苦”。眼睛可以看世界,但是玻璃眼睛却不能。在多次审讯后,“我”已经对这个社会不再抱有希望,在她看来,眼睛是真的,但是要遭受苦难;玻璃眼睛是假的,却不用受苦。所以,做一个“假我”,或者说顺应要求的“真我”,才能让自己活下来。可是,这样的人,已经不再能称为一个“人”了。米库太太喜爱收集玻璃碎片的癖好恰恰暗示了“玻璃”的“冷漠”、“不再感知”等意义。许多人在这种环境下都“病”了:“我”的奶奶,米库太太,鞋匠的妻子……如果一直坚持在这环境中做自己,迎来的只会是碎裂的结局。更可悲的是,比起被流放、处死,发疯可能已经是更好的结果了……

  “我”在这个环境中是十分纠结的。一方面,她热爱着她的国家,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女性,她没有尔虞我诈的勾心斗角,只是想要拥有生命的小确幸。可是,她的尊严一直在被羞辱着,她无力逃脱,也无法逃脱。在这里,顺从且麻木的人才有“尊严”,平静才能活着。然而即便如此,什么是“顺从”,什么是“麻木”,什么是“平静”也不由个人定义。多数人在高压的环境下时刻紧绷神经,在发疯与理智的边缘徘徊。于是乎,各种堕落的生活产生了:伦理道德丧失,信任几乎是奢望,毒品烟酒是治愈的“良药”,死亡已经司空见惯……任何有尊严有感情的人,在面对这种无力感,不是苟活,就是一死了之。

  《今天我不愿面对自己》,不愿面对也不能面对的是那个真实的自己,那个对未来抱有无限美好期许的自己。同时,我们又不能面对懦弱的自己,因为在这个陷阱与死亡土壤上生长的世界,所有的逃避都是徒劳,结果只会使自己逃向生活的终点。最后,我们又不能面对已经面目全非的自己。“我已非我”,这是仅次于死亡的最令人恐惧、悲痛的事情。值得感谢的是,米勒并不只是给描述了毁灭和苦难,也留下了在她经历、存活下来之后,生之希望所在:

  “他出生在这个时代之前了,只能跟它一起走。而我生在这个时代,必须超越这个时代。那几个真正的非法分子今天所说的并非没有道理:我们曾经是少数人,但我们许多人留了下来。”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