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牛虻读后感2000字

admin2022-11-23 14:45:13.0读后感321

  亚瑟.伯顿与杰姆斯.伯顿,托马斯.伯顿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哥哥在伦敦和里窝那建立了轮船公司。亚瑟的母亲病逝后,亚瑟在比萨的萨宾查大学主修哲学,并以神学院院长蒙泰尼里为忏悔神父。神父待他如父亲般慈爱。在他发现亚瑟加入了青年意大利党,神父十分惊恐,担心,但不久他收到了来自梵蒂冈的信,信中提到他已被任命为亚平宁山区的主教。斟酌再三,他前往罗马,但放心不下亚瑟,就让亚瑟以新来的院长卡尔迪神父为暂时的忏悔神父。得知儿时的玩伴琼玛.华伦也是党内的一员,亚瑟高兴不已,因为他爱琼玛,琼玛在他心中是一片不可侵犯的圣地。但此时琼玛跟波拉走得很近,波拉很优秀,无论在工作还是爱情,他都十分嫉妒波拉。亚瑟被宪兵抓起来了,把他关进惩戒室,令他神经紧张,在他忏悔时,供出了波拉。于是波拉被抓。亚瑟释放了,迎接他的却是琼玛狠狠的一巴掌,和她的不信任。接下来,家人告诉了他一个他无法接受的事实,蒙泰尼里,他的忏悔神父,是他的生父。万念俱寂之际,他伪造了投海自杀的现场,偷偷潜往南美洲。

  十三年过去了,亚瑟饱受折磨,到处流浪。他更名为费利斯.里瓦雷兹,但牛虻这一名字更为流传,因为他写的文章笔锋辛辣,以讽刺见长,然而一针见血。就是因为如此,他被邀来佛罗伦萨撰写文章,揭露教会的黑暗,唤醒民众的意识。因为工作,他与琼玛,也是波拉夫人相遇,但琼玛没有认出来,反而互生厌恶。蒙泰尼里前来布道,也遭到了他的毒笔,抑或牛虻就是为抨击他而来。这只是他的小部分工作,真正重要,危险的还在后头,在执行任务时,他被捕,并在迎圣体节的前天,被执行死刑。
牛虻
  不管我是活着∕还是我死去∕我都是一只牛虻∕

  这是这本书的卷首语;也是琼玛和亚瑟相认的依据,因为这是他们儿时学的一首小诗,亚瑟临死时写在了给琼玛的信中;更是对亚瑟的赞美之辞。琼玛其实早已认出亚瑟,双方心知肚明,但谁也不道破。十三年了,她何尝不是度日如年,她觉得自己就是杀害亚瑟的凶手。亚瑟没死,她高兴又难过,因为她认为是她将其推入这苦不堪言的生活,以致于亚瑟面目全非,心灵千疮百孔。

  年轻的亚瑟,又瘦又小,小巧的手脚,长长的眉毛,敏感的嘴唇,他身上每一个部位都显得过于精致,过于单薄。他信仰着基督,尽管与家人相处并不和睦,但他对于未来的生活无比期待。他投身于青年意大利党,并想有所作为,正如他所说,献身于意大利,帮着她从苦难中解救出来,而且驱赶奥地利人,使她成为一个共和国,没有国王,只有基督。

  十三年后的牛虻,左脚跛,左臂弯曲,左手少了两指,脸上有马刀疤,口吃。他喜欢装成一副懒洋洋的样子,傲慢,话语犀利,像刀一样割人。实在让人难以接近,可是一旦走进他的世界,不知不觉中你会喜欢上他,他果断,勇敢,善良。受过大伤的人,他再也无法像以前那样敞开胸怀,只有武装自己,像一只刺猬,刺向向他走来的每一个人,让自己不再受伤,可是越是这样,内心越是孤独。

  作品并没有详细叙述他十三年的经过,只在他与琼玛的谈话中提了一下。我们无法想象他受到的磨难,他的身体大不如从前,每隔一段时间发病,他都只能借助鸦片来缓解痛楚。

  深爱着牛虻的匈牙利吉普赛姑娘,莱尼·琦达敢爱敢恨,但在牛虻心中只是寂寞生活里的陪衬而已。牛虻的心里已经被恨意占据,留不下一席之地给爱,可是他心里又不是单单恨这么简单,爱与恨已经交织在一起,连他自己都分不出哪是爱,哪是恨,对琼玛是,对蒙泰尼里更甚。就是这样,让他听到这些字眼,他都会脸色骤变,气得发白,勾起他不愿回首的回忆,他想原谅都不行。

  莱尼说道,不管是不是仇人,你都爱他,爱他甚于世界上的任何人。他生气了,然而沉默半响,他承认了。

  试想,曾经自己最为尊敬的神父,突然变成了自己的父亲,恰好,之前,入狱,出狱的种种,接二连三的变故让他无可接受。对基督的虔诚变成了对它的鄙夷。在蒙泰尼里前来布道时,牛虻写文章猛烈抨击他,却又匿名来为他辩护,如此来来回回,他的爱恨无法辨别,连他控制不住自己,既要宣泄他的恨,又忍不下心,默默地为主教辩护。看到蒙泰尼里,他脸色骤变,气得发白;不忍看到他对朝圣者的怜爱,不忍听到那悦耳的声音。当蒙泰尼里与他交谈,他的心脏似乎停止了跳动,浑身失去了知觉。当他夜间窥见蒙泰尼里对已故儿子的思念,和他满身的哀伤,他多想走上去,轻轻地说一句,我就是亚瑟,那么一切都好了。可是他不能,也不敢宽恕,过去的经历已经深深地烙在了他的记忆深处,令他痛苦不堪。

  他的被捕,也是因为在执行任务的当天,蒙泰尼里挡在了人群之中,牛虻的枪垂下来了,让骑巡兵逮个正着。与蒙泰尼里的后来几次交谈,却让蒙泰尼里生气不已。最后,他让自己的父亲在他和上帝之间选择。可这该如何选择,一面是自己一生的信仰,一面是自己挚爱的儿子。亚瑟被判处了死刑。枪杀时,士兵们一个个都打不着要害,一枪枪打下去,直至他倒下。

  牛虻作为英国人,却投身于意大利的革命中,本来他以为基督与革命并不冲突,因为基督的最高使命就是引导世界实现最高的理想和目标。可正如琼玛指出,意大利需要的不是耐心,不是逆来顺受,而是有人挺身而出,保卫他们自己。亚瑟也发现,上帝是一个泥塑的东西,我可以用锤子之下。圣体节晚上,蒙泰尼里的失态,也让他走向了死亡。他呼唤着自己的儿子,自己就是杀害儿子的凶手,正如,耶稣基督,上帝的儿子,受上帝的派遣,通过圣母玛利亚降生为人,用自己的苦难换取全人类的救赎。上帝因此也饱受失子之痛。

  最后的结局,让人害怕,宗教是一场骗局吗?牛虻死了,蒙泰尼里死了,可是后继者层出不穷,他们依旧为着自己,他人以及民族的自由而奋斗,甚至献出自己的生命。

  牛虻,让我十分敬畏,生活欺骗了他,生活折磨着他,但他依然活了下来。脸变了,身体有恙,但是对自由的热爱,对解放民族的热忱之心丝毫未减,反而因时间的推移,更加锐利,更加执着!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