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世说新语读后感1800字

admin2022-11-24 14:45:36.0读后感413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当下中国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怎样的人才是新的时代所需要的呢?

  中国有句老话,叫“光说不练假把式”,就是说只会耍嘴皮子,但真要做事却不会做、做不到的人。这样的人在《世说新语》屡见不鲜,读《世说新语》,由这些人又关注到一个概念“清谈”。所谓“清谈”,据台湾学者唐翼明的定义:“指的是魏晋时代的贵族和知识分子,以探讨人生、社会、宇宙的哲理为主要内容,以讲究修辞技巧的谈说论辩为基本方式而进行的一种学术社交活动。”

  清谈由西晋而始,发展到东晋几成全社会风尚,其基本内容专谈老庄、周易。在清谈之风的影响下,凡是对实务漫不经心的人,都享有盛名。“清谈”相对的当然是“俗谈”,何为“俗”?就是国事、民生,谁要是谈及如何治理国家,如何强兵富民等,就会被贬讥为专谈俗事,遭到讽刺。王弼、何晏等玄学家是“清谈”的著名代表人物,“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清谈从玄学发展而来,后又与佛学合流,后人对其意义一语道破:“虚无之谈,尚其华藻,此无异于春蛙秋蝉,聒耳而已。”

  在通常情况下清谈的双方分为主客,人数不限,有时两人,有时三人,甚至更多。双方各执一理,互相辩论。清谈结束,有时宾主双方一胜一负;有时双方都能言之成理,不能决定胜负,便由第三者来作总结性发言。“盛饰麈尾”也是谈士们的一种时尚。大概最激烈的一场清谈论战,发生殷浩与孙盛浩之间,他们挥舞麈尾,反复辩难,饭菜四次加温都忘食,“往反精苦,客主无闲。左右进食,冷而复暖者数四。彼我奋掷麈尾,悉脱落,满餐饭中。宾客遂至莫忘食。”想想这场面,两个斗鸡式的人,奋力甩动着拂尘,以致拂尘的毛全部脱落,饭菜上都落满了,这样一直辩论到傍晚也没想起吃饭。
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中也记载有关于清谈的具体内容:“僧意在瓦官寺中,王苟子来,与共语,便使其唱理。意谓王曰:‘圣人有情不?’王曰:‘无。’重问曰:‘圣人如柱邪?’王曰:‘如筹算。虽无情,运之者有情。’僧意云:‘谁运圣人邪?’苟子不得答而去。”圣人有情还是无情,这样一个飘渺话题,如果只是隐逸山林的逸士自我修心之辩,或许也算好事,把他们的交流全部记录下成书,可能会是有学术价值的。但是,如果在朝廷中执政并负有治国责任的官员们,也都崇尚虚无,口谈玄理,不屑实务,那么,清谈误国几是必然。

  东晋桓温北伐时路过淮泗,和部属登上平乘楼,远望中原,不由得感慨万端:“遂使神州陆沉,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这个王夷甫何许人也?就是继何晏、王弼之后最著名的清谈家王衍。王衍年少时拜访山涛,山涛曾出言日:“何物老妪,生宁馨兒!然误天下苍生者,未必非此人也。”由于山涛的金口一言,王衍就此闻名于世。“衍既有盛才美貌,明悟若神,常自比子贡。兼声名藉甚,倾动当世。妙善玄言,唯谈《老》《庄》为事。每捉玉柄麈尾,与手同色。义理有所不安,随即改更,世号‘口中雌黄’。”这样看上去“完美”的王衍就成为当时名士的领袖。最开始时他好谈国事,说得头头是道,晋武帝因此以为他有治国之才,让他做辽东太守去守卫边疆。当时辽东正有战事,他吓得赶紧推掉。从此缄口不论世事,只谈虚说玄。后来,他先后担任司空、司徒等要职,在他的影响下,这种只清谈玄虚、自命清高、讲究风度、耻于实干成为西晋的政风、官风。清谈成为时尚,国势则每况愈下。

  后五胡乱华,西晋内乱,边境游牧民族乘机入侵,王衍被推举为大元帅,他极力推辞,手足无措,只能逃跑,但没多久就被石勒大兵追上,最终为石勒所杀。王衍临死前说:“我虽不如古人,但是如果不是追求浮虚,努力为天下做事,绝不会弄到今天这个地步。”王衍的临终哀叹成了清谈误国的绝佳注释。

  虽然说“魏晋清谈”的蔓延,也与当时时局的动荡有关,是名士们避祸的一种处世哲学。但这样的“不亲世务”是违背了儒家入世理想的。突然,想起了林则徐的诗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两句诗的大意是:“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这首《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的诗作于1842年,是林则徐被充军路上写的。林则徐官至一品,曾数任总督,他难道不知道时局的糜烂?他难道不懂得明哲保身?但他依然积极禁烟,毫不惜身!与他相比,这些魏晋名士们何其渺小!

  再反照到我们教育领域,空有满口教育理论,但不了解、不接触中小学实际教学的“教育专家”何其之多!如今,我们的国家正走在复兴路上,在全民满怀“中国梦”之际,我们需要怎样的人才?显然,夸夸其谈、不务实务之人,是时代不需要的!空谈误国,实务兴邦,这算是读《世说新语》一点认知吧!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