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读后感2000字

admin2022-11-17 14:23:17.0读后感509

  1903年至1908年,在长达五年的时间里,奥地利诗人里尔克与渴望成为诗人的青年卡卜斯书信往来不断。《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辑录了在此期间里尔克的十封回信,信中里尔克不止谈论创作和诗艺,还谈及青年人内心面临的诸多疑惑和愁苦:两性之爱、严肃和冷嘲、悲哀和怀疑、生活和职业的艰难等,揭示了审美、信仰、寂寞、爱、悲哀等论题的深奥本质。亲切诚挚的话语,使每一位“青年诗人”、每一颗迷惘的心灵,都得以从中找到慰藉。

  第一封信

  里尔克首次接到青年卡卜斯的来信及附赠诗作,在其渴望得到认可指正的期望下回信,告之写诗应当走向内心、接近自然,而非困于评判、拘于形式。换言之,写诗的缘由应当向内求:倾听自己的声音、寻找自己的个性,而不是盲目跟随外界潮流、一味听从他人意见;同时,写诗的素材不能羞于向外寻:应当接触自然、感受自然、融合自然,将对自然的认识和喜爱于笔尖流淌、凝聚成诗。如此,坚定自己的选择,享受无法回避的孤独,才是成为诗人乃至自己想成为的人的第一步。

  第二封信

  在这封信中里尔克聚焦两件事:暗嘲和必要书籍。暗嘲,可以被注意但通常情况下不应过度重视。在创作尤其是创造力贫乏时,暗嘲仅仅是一种技巧,应当置于思考和感悟之后;创作想要有深度就必须关注伟大、严肃的事物,而非暗嘲等细枝末节,切忌因小失大。推至生活,暗嘲代表批判、不满的态度,其作用的发挥应当建立在根本信仰明确的基础上,倘若没有信仰根基只一味输出态度,那便如空中楼阁、摇摇欲坠。必要书籍,甚至书籍的阅读能够将世界平铺展示在我们的面前,告知我们创作的本质以及它的深奥与它的永恒的意义,并影响我们人格的发展,所以无论何时都要坚持阅读。
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
  第三封信

  这封信从三个角度展开,既有对阅读经典书籍的感受、对审美批评文字的反对,也有对“性”的初步认识。像《尼尔·律内》等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便得益于其深厚底蕴,读者从此类经典书籍阅读中获得的满足感远不同于从“快餐式”阅读中攫取的短时感官刺激,无论在何时都能常读常新,并且伴随自身成长而改变认知,这是一个纵深发展的过程。但阅读经典书籍不能依赖审美批评文字,应该读原著、悟感受,“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果将自己拘束于一家之偏见,那便离经典愈来愈远,因为你只同评论家对话,而不能直接与作者对话。此外,里尔克还提到“性”不同于普通情欲,不应被污浊化、狭隘化,创作中“性”反而是纯洁的、真挚的外化形式,是情欲的升华,经典作品中处处充满“性”这种创作的源泉,而通俗作品多见于情欲,创作中唯有保持好“性”与情欲的平衡才可收获好的作品。

  第四封信

  在这封信中,里尔克给予了青年卡卜斯关于生活的艰难以及“性”的迷茫的相关解答。他认为生活的问题必须在亲身生活中寻找答案,并保持长久的耐心,热爱问题本身,不断体验、思考、总结,进而真正理解问题的意义所在;梦想的实现必须建立在个人独立的前提下,幻想与梦想有质的不同,而由虚到实的关键在于是否独立,唯有独立才能有追寻梦想、成为诗人的底气;此外,还要享受寂寞,不过度在意与周围人的远近,“你身边的都同你疏远了,其实这就是你周围扩大的开始”。与上封信呼应,“性”的迷茫一直困扰着青年卡卜斯未能散去,里尔克指出“性”这种身体快感与品尝美食、欣赏美景所获得的感官刺激别无二致,我们应该正视它、享受它,而非孤立它、狭隘化它。

  第五封信

  这封信的重点在于对古罗马文化遗址的理解。与以往选择概念性或理论性问题探讨不同,此次问题聚焦文化遗址这一实物。但里尔克并不将推崇文化遗址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他认为文化遗址已然成为地标性景点,其中的意义、价值也全都消失殆尽,值得关注的应是未经雕饰的自然山水以及其中蕴含的文化底蕴。

  第六封信

  无来信中均有所涉及。这封信中,里尔克再次耐心真挚地作了回答:“我们最需要的却只是:寂寞,广大的内心的寂寞”,为了不成为社会的“另类”而强迫自己与他人建立联系甚至附和他人,其实是一种错误的做法;寂寞来临时,我们无需过度焦虑,换个角度想其实是自身的一次成长,因为成长而与身边人暂时不同频,也意味着即将面临更广阔的世界。至于职业,既已选择,投入即可;任何一种职业在从事的初期都会产生不适感,这是共性,无需过度放大;舒适感在此时远不如适应性重要。

  第七封信

  “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里尔克与青年卡卜斯的对话中也不例外。里尔克认为“爱”与“寂寞”密不可分,只有经历过寂寞洗礼的“爱”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爱”。他所认为的“爱”是一种纯洁、清冷,不沾染人间烟火的精神依恋,是一种柏拉图式的;但同时也必须意识到他的爱是指向自我的。这给予我们启示:在繁复的生活中为自己留白,感受寂寞中“爱”的质变过程,在爱他人的同时学会爱自己。

  第八封信

  青年卡卜斯与其他青年或者说所有人一样害怕寂寞、不能忍受寂寞,并由此引发了悲哀的情绪,里尔克在信中为其提出了建议,也同样适用于任何害怕寂寞并悲哀的人。首先,应当经历悲哀,而且要雁过留痕,因为这是成长的必经阶段;在经历过程中学会担当,因为悲哀往往会伴随着一些新的东西,担当它才能更好地适应它;此外,还应吸收悲哀,不能仅将其作为一种负面情绪,要看到它的积极作用,将其化为己有;最后,要学会独立消解悲哀的情绪,任何人的劝慰都是旁观者的片面指导,唯有自己才能真正消解自己的悲哀,无一例外。

  第九封信

  在这封简短的信中,里尔克对青年卡卜斯的问题作了一个汇总,包括:生活的内容存在就是合理的,包括苦恼,我们应学会忍耐诸如苦恼此类的消极内容,因为它们也是助推成长的动力。情感有纯洁与否之分,纯洁的感情应该是积极向上的,即无论何时都会给予我们新的力量,与经典有异曲同工之效;倘若某种情感不能从任何层面给予我们正面、积极的影响,那它就不能称之为纯洁的,也不值得提倡。怀疑本是一种自身反应,但在适度原则下多加利用,也可将其发展成为一种技能,帮助自己更好地认识世界、认识自我。

  第十封信

  作为十封回信的最后一封,里尔克对青年卡卜斯在五年中的成长和变化给予了肯定,“我很高兴,简洁地说,是因为你经受了易于陷入的危险,寂寞而勇敢地生活在任何一处无情的现实中”,在经历过一次次苦恼、迷茫、悲哀过后,在对创作、寂寞、职业、生活、性、爱甚至艺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之后,青年卡卜斯已经能够坚定地向着成为一名真正诗人的道路前行,里尔克对其的祝愿也在一封封真挚的回信中呼之欲出。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