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2000字

admin2022-11-02 16:02:59.0读后感514

  教育,这虽然是一个大命题,但也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应当遇见,或者说应当思考的话题。

  在《我的精神家园》一文中,小波说到“就如有一条路要走,假如是有位老学究式的人物,手执教鞭戒尺打着你走,那就不是走一条路,而是背一本宗谱。我听说苏联就是这么教小孩子的:要背全本的普希金、半本莱蒙托夫,还要记住俄罗斯是大象的故乡(肖斯塔科维奇在回忆录里说了很多)。我们这里是怎样教孩子的,我就不说了,以免得罪师长。我很怀疑会背宗谱就算有了精神家园。”

  小波在这里留白了。他没有直接说明“我们这里”是怎样教孩子的,我不妨直接挑明了吧,我们的教育现在不也和前苏联的模式一样吗,动不动就“全文背诵”,虽说新课改不断在更新教育理念,但是机械式的、填鸭式的教育还大行其道,以至于现在有一个词汇形容学生叫“小镇做题家”。只会做题,只会考试,是真的教育吗?

  教育的目的,就只在于让孩子头脑里装满了标准答案然后复制粘贴到试卷上就算成功吗?考试得一百分的学生是不是就有了最完美的精神家园呢?

  然而现在很多即便考上了名牌大学的学生,在精神层面貌似也是贫瘠的。有一位心理学博士在他的一篇文章中这样提到:“作为一名临床心理学博士,笔者职业生涯前12年做精神科医生,后来12年在北京大学心理健康中心工作,负责全校的心理健康和危机干预工作。我当时发现,北大一年级新生中有30.4%厌恶学习或认为学习没有意义,还有40.4%认为活着和人生没有意义,最极端的就是放弃自己;这些特别优秀的年轻人,成长过程中没有明显创伤,生活优渥、个人条件优越,却感到内心空洞,感觉不到生命的意义和活着的动力。”
我的精神家园
  所以我们的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什么?只为了成为高分机器人吗?我们应该如何回归到人的本身,去静下来想想教育的功能。在我的理解中,教育应当是一把钥匙,帮助人打开精神的枷锁,解放心灵的双臂;教育应当是一架桥,帮助人勇敢迈开双脚,从此岸走到彼岸;教育应当是一盏灯,帮助照亮黑暗中人们迷茫的心灵。

  教育应当是启迪,是鼓励,是释放,是支持,而不应当是束缚,是强迫,是压力,是负担。

  然而有人可能说,你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别的孩子都在疯狂补课,你能不焦虑吗?你孩子不努力,不怕被落下吗?考试考到后面去吗?然后考不上好的学校,就找不到好的工作,就享受不了好的人生,你能没压力吗?现在不吃苦以后怎么能享福呢?

  我想说,我还真就不焦虑,我现在本身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我也不是看不到现在孩子们在学业上的一种现状,但是我就是拒绝参与这种“卷”。我的大宝现在在上幼儿园,我没有刻意去要求她学习哪些内容,就一切顺其自然,我甚至还和老师说,不要求孩子学会多少,只要她在这里玩得开心就行。

  你会觉得我这是对孩子不负责任吗?不,我恰恰是在负责任,因为每个年龄段有每个年龄段的特点,孩子的童年过得是否快乐,对一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我会去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兴趣,然后带着她一起看课外书,一起亲近大自然,一起做游戏,去尝试一切她想尝试的感兴趣的活动(当然是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我觉得童年时期,相比获得多少知识来讲,有一种探求的热情和兴趣更为重要,何况孩子的天性本来就是充满着好奇的,保护她的天性就好了。

  现在我看到,她对所学习的东西有着很大的热情。这样,我的教育目的就已经基本达到了。我可以保证,即便等孩子上了小学,上了初中,上了高中,学习课本知识和参与考试也不会成为她生活的全部,我会充分保证她拥有自我学习、自我成长和自我娱乐的时间与机会。“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为了很多家长的一种信条,但我想说一句话来反驳这个观点,那就是:“所有孩子其实本就不在一个比赛场地”,各有各的天分,每朵花都有不同的花期。

  另外,退一万步讲,就算我孩子考试是全校倒数第一,我也无所谓。因为我本身也有过这种经历,我在高中(省重点)时候的成绩就是全校倒数第一的。但是我的语文成绩特别好,写作方面比较有天赋(这里由衷要感谢我高中的语文老师,他给了我很多鼓励,没有以成绩高低来衡量我的价值,而是充分肯定我的语文素养,并经常让我在班级里给大家朗读我的作文)。大学毕业之后,我也一样考进了自己喜欢的单位,从事着自己热爱的工作。所以,谁说最后一名就是人生没有希望的呢?不要以在校的考试成绩给整个人生定性。

  不知道是不是说得有点远了,教育对于人精神家园的创建与完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希望学校和老师、乃至这个社会,能够对教育有更多的思考,除应试教育之外,尽可能地多给学生以爱的教育、美的教育,为他们精神家园的富有多一点思考、多付出一点心血。当然,作为父母,责任就更大了,因为我们是孩子精神家园的奠基人。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