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1600字

admin2022-11-01 14:44:31.0读后感429

  最近在读王小波的杂文集,如同和一位有思想有趣味儿的人聊天。一页页阅过,感觉篇幅短小,语言通俗易懂,不乏幽默感,这让我想起办公桌上高中生的周记和他们的应试作文,那里缺少的正是这样率真而活泼的语言表达、这样真切的人生经历、浓郁的生活气息。他们的文字很少给人如此轻松愉悦的阅读体验。有人曾说,年轻人如果想学习写作的话,毫无疑问要从王小波先生的杂文入手,那应该是最好的。这一点我深有感触。

  王小波的文字从不会遮遮掩掩,引人发笑的同时,也引人深思。可以说,在读者眼里,王小波早已成为一种精神的代名词。他用小说和杂文,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独特的精神家园。

  王小波杂文里涉及的社会现象光怪陆离,对人文知识分子使命的强调,对传统儒学的评判,对自由和尊严的追求,对城市文化与历史的探讨、对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思考,对环境保护甚至对同性恋等社会现象的探究,都在他的讨论范围。可以看出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后期又是一个自由撰稿人,他是一个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文人,希望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变得更和谐,更美好,更有前途。先生的杂文与小说有所不同,前者是对现实的描写,后者是对未来的虚构。他的出生背景、父亲兄长的影响、十年知青下乡的经历、恢复高考后的教育经历、认识李银河并相爱结婚、与妻子一起去美国留学作社会学研究、留美期间假期欧洲游、美国生活期间以及回国后的一些所思所闻,这一系列的经历都在文章中有所体现,文笔妙趣横生,旁征博引,用小波先生自己的话说就是黑色幽默。在打工经历的一段描写中,他说美国人不赞同我们装修餐馆的干法,说我们是艺术家,工人们没有像你们这样干活的。最后“我们眼看着这项工程像一个熟透了的桃子,掉进美国人的怀里。”他还说北京城是一座没有历史的城市,虽说还有故宫和颐和园,但没有了郑王府屋檐下的燕子、没有了城墙,就有了遗憾。他说布鲁塞尔的厕所是一个正义的论坛,一个坐在马桶上的人看各种文字的大讨论,也在头脑中大发感慨,认为呼吁很重要,于是发出“要解放,就要回去奋斗”的呐喊。
我的精神家园
  不得不承认的是,王小波从未摆起一副正人君子的面孔来教育人,更不曾以道德教化的名义批判人。他的杂文里总是带着嘲讽,总是以一种嘲笑对手的姿态出现在文章里的。他的语言永远是通俗易懂的,他的故事常常充满幽默。在鲁迅、柏杨和约翰伯格等人的作品里,我读到了他们冷静的思考,王小波也是如此。

  有人说王小波是一位诗人,这绝非溢美之词。既不媚俗,也不媚雅,这正是诗人的特质。尽管他从未发表过一首诗歌,但我依然觉得,他对美有一种执着的追求。《卖唱的人们》这篇文章中,作家建议盲人不要卖唱,可以好好学一学,做职业艺术家。结尾却为我们描绘一幅绝美的卖唱图。他想象三个种族不同、性别不同的年轻人,因为一个不经意的约定,绘就了维也纳今夜最美的一道风景。这的的确确令人欣喜,这种诗意的表达令人身心愉悦。

  王小波说:“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是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为此也要去论是非,否则道理不给你明白,有趣的事不让你遇到。”在文化人和知识分子眼里,他首先是一个智者,因为他的思想深刻、品格独特、眼光犀利。他身上似乎有着“五四”精神的继承性,有着对自由、民主和文明的呼唤,有着对现代性的执着追求。深邃独特的思想和批判品格、独特的幽默、辛辣的语言风格和表述方式,使王小波的杂文在纷繁喧嚣的社会百态中,焕发着一个自由思想者的睿智光芒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读王小波的杂文是我们了解他心态和人品的最佳途径。还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王小波先生所具备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所拥有的大爱和悲悯情怀,如同一面旗帜,引领我们走进他的精神家园。我们是否也要学习他的见地以及在阅读和写作方面下的功夫呢?首先从多读书开始做起,只有多读书,才能知道什么是好书,在这些好书中学习作家不同的创作风格。其次,多练笔,学习他们敏锐的观察力和睿智的表达,从而也寻求并逐步创建我们自己特有的精神家园。

  人生不易,愿我们在阅读中富有。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