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苏轼选集读后感1000字

admin2022-09-15 14:17:00.0读后感1042

  恬静的午后,窗外的阳光是正好,手旁的东坡茶正好,手捧着的《苏轼选集》飘着书墨香,只消片刻,思绪便漂洋过海,跨越时空,掀起千年余波。

  我曾陶醉于“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还有三分啸成剑气。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李太白,也曾清醒于“纵为三十车,一字不可捐”的杜甫,亦曾闲适于“所贵乎枯澹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的陶渊明,但是与我而言,无论顺境与逆境,永远怀着一片赤诚的苏轼是特别的存在。

  苏轼的特别,特别于他怀着一片赤诚看待周围的人。初入仕途,刚刚26岁的苏轼,第一次出京外任,以大理评事签书的京官身份去凤翔府任判官。在凤翔府,董传曾与苏轼相从。当时的董传生活贫困,粗丝绑发,粗布披身,但灰尘掩盖不了珍珠的光芒,粗布麻衣遮蔽不了才华的光辉。苏轼怀着赤诚欣赏董传,欣赏他的学富五车,欣赏于他的积极乐观,欣赏于他的志向高远。终终临别,苏轼写下《和董传留别》:“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高雅的气质,不在于奢华昂贵的服饰,不在于外貌的美丑,不在于权力地位的高低,而在于他以什么样的视野看待这个世界,而在于他以什么样的身份看待这个世界,而在于他因读书写字学习而散发出的内在精神风貌。苏轼的赤诚,是他不以贫富交友,是他不欺少年穷困,是他能透过外在直击内在,是他能通透地看见董传的闪光点。苏轼于无言中说,交友以赤诚。
苏轼选集
  苏轼的特别,特别于他怀着一片赤诚对待政务民生。苏轼的一生,跌宕起伏,三起三落,可无论身处何地、身居何职,他总是怀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政治态度,折射出苏轼深沉的爱民之情。苏轼的亲民爱民,付诸于实践,体现于笔端。苏轼在《吴中田妇叹》中惆怅感叹:“龚黄满朝人更苦,不如却作河伯妇!”;苏轼在《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中辛辣讽刺:“农夫辍耒女废筐,白衣仙人在高堂!”;苏轼在《山村五绝》中写实记录:“老翁七十自腰镰,惭愧春山笋蕨甜。”······苏轼携一颗赤诚的心,一生坚持仁政爱民的治世理念,以爱民、重民、护民为使命,以为人民谋福祉为使命。他到过许多地方任职,留下了许多利民的建筑措施、地方政策,东湖兴建、徐州抗洪、杭州水利、海南开化······苏轼像一场春雨,默默地滋润着一方水土,赤诚地造福着一方人民。苏轼于无声中说,治世以赤诚。

  罗曼罗兰说过的,这个世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并且仍然热爱它。苏轼是赤诚的,赤诚于人际交往广泛,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赤诚于仕途坎坷曲折,有过身居庙堂之高,也有过身处江湖之远,常以悲悯之心关注民生。纵然命运交织悲欢,人生百般姿态,苏轼也积极面对,赤诚以待。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