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谕女士读后感2000字
读《神谕女士》时,总会不自觉地想起《油炸绿番茄》里的伊芙琳——两个同样被“肥胖”标签缠绕的女性,却在不同的时代语境里,走出了截然不同的挣扎轨迹。伊芙琳的肥胖更多是中年婚姻困境下的自我放逐,而《神谕女士》的主人公琼,从童年起就被肥胖牢牢捆绑,那赘肉里不仅藏着身体的沉重,更裹着母亲的精神虐待、同学的恶意霸凌,以及整个时代对女性的苛刻规训。20世纪40年代初出生的琼,她的青少年时期恰好撞上消费主义蔓延、女性气质被“神话”的年代,那些关于“快乐的家庭主妇”的标准,像一把无形的尺子,时时刻刻丈量着她的“不合格”,也让她的成长之路布满荆棘。
书里对琼童年的描写,每一笔都透着窒息的压抑。她的母亲是那个时代“理想女性”的典型——苗条、优雅,住着中产阶级的房子,把家里打理得一尘不染,满心满眼都是“如何把女儿塑造成和自己一样的淑女”。可琼偏不“听话”,她从小就胖乎乎的,喜欢吃甜食,不爱穿那些束腰的裙子,更学不会母亲要求的“温柔顺从”。母亲从不掩饰对她的失望,甚至会用最伤人的话贬低她:“你就不能控制点自己的嘴?看看隔壁苏珊,人家比你瘦,比你懂礼貌,你怎么就这么让我丢脸?”这种精神上的打压,比任何肉体上的疼痛都更伤人。琼渐渐觉得,自己的肥胖是一种“原罪”,是让母亲不开心、让自己被嫌弃的根源。
同学的霸凌更是雪上加霜。在学校里,她总是被起各种难听的绰号,“胖猪”“肥婆”的称呼像针一样扎在她心上;上体育课的时候,没人愿意和她组队,她只能孤零零地站在角落;甚至有调皮的男生会故意把她的书包扔到树上,看着她踮着脚够不到的样子哈哈大笑。书里有一段描写让我格外心疼:“午餐时间,我总是躲在教学楼后面的角落里吃三明治,害怕别人看到我吃东西的样子,更害怕他们嘲笑我手里的食物太多。有一次,一个女生走过来说‘你吃这么多,难怪会这么胖’,我手里的三明治一下子掉在了地上,眼泪止不住地流,却不敢让别人看到。”童年的琼,就像一只被全世界抛弃的小兽,只能在角落里默默舔舐伤口,她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为什么仅仅因为胖,就要承受这么多恶意。

还好,路姑妈是琼童年里为数不多的光。和母亲的苛刻不同,路姑妈从不嫌弃琼的肥胖,她会带着琼去吃喜欢的冰淇淋,会听琼讲学校里的烦心事,会告诉琼“胖没什么不好,健康、开心才最重要”。路姑妈还会给琼买宽松舒适的衣服,而不是像母亲那样,非要让她穿紧身的裙子“显瘦”。在路姑妈身边,琼第一次觉得,自己的存在是被认可的,自己的肥胖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可这份温暖太短暂了,路姑妈去世后,只在遗嘱里给琼留下了一个“条件”——只有减重达到目标,才能得到她的遗产。这个条件像一道枷锁,又把琼拉回了“以瘦为美”的漩涡里。
为了得到遗产,也为了能让母亲对自己改观,琼开始了痛苦的减重。她每天只吃很少的东西,逼着自己去跑步、去健身,饿到头晕眼花也不敢多吃一口,看到喜欢的甜食更是要忍住口水。减重的过程里,她无数次想放弃,可一想到路姑妈的遗愿,想到母亲可能会露出的笑脸,就又咬牙坚持了下来。终于,她成功减重,达到了遗嘱里的目标,也第一次穿上了母亲口中“合适”的裙子。可当她站在镜子前,看着瘦下来的自己,却没有想象中的开心,反而觉得陌生——这具瘦下来的身体,真的是自己想要的吗?还是只是为了迎合别人的期待而改造的“成品”?
更让琼困扰的是,即使瘦了下来,童年那个肥胖的自己,依然像影子一样跟随着她。在和后来的伴侣建立亲密关系时,她总是不自觉地自卑,害怕对方会嫌弃自己曾经很胖,害怕对方会像母亲、同学那样对自己指指点点。她会刻意隐瞒自己的过去,会在对方提到“胖”这个字时格外敏感,甚至会因为对方多看了一眼身材好的女生而胡思乱想。书里描写她和伴侣相处的细节:“他夸我穿裙子好看,我却下意识地捂住肚子,害怕他看到我肚子上的赘肉——哪怕我已经瘦了很久,那些肉早就消失了,可我还是觉得,自己还是那个胖女孩。他想抱我的时候,我会紧张得全身僵硬,脑海里总会浮现出小时候被同学嘲笑的画面,我怕他也会像他们一样,觉得我恶心。”童年的创伤,早已刻进了琼的骨子里,即使身体瘦了,心理上的“肥胖阴影”却始终无法摆脱。
琼的困境,其实是那个时代无数女性的缩影。二战后的北美,消费主义盛行,“快乐的家庭主妇”成了理想女性的模板——她们要健康、美丽、受过教育,心里只能有丈夫、孩子和家庭,她们的价值只能通过家庭来体现,她们的身体也要符合社会规定的“美”。贝蒂·弗里丹在《女性的奥秘》里描述过这种现象:“这些女性被困在郊区的房子里,每天重复着做饭、打扫、照顾孩子的生活,她们看起来很幸福,可内心却充满了空虚和迷茫,她们不知道自己除了‘妻子’‘母亲’的身份,还能是谁。”琼的母亲就是被这种“奥秘”困住的女性,而她又试图把这种“困住”传递给琼,却不知道,这种所谓的“理想”,对琼来说是多么沉重的负担。
书的开放式结局,让我忍不住思考:琼最终能摆脱童年的阴影,找到真正的自己吗?她能明白,女性的价值从来不是由体重、外貌决定的,也不是由家庭、婚姻定义的吗?其实,不仅是琼,每个女性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规训——社会的、家庭的、他人的,这些规训会让我们怀疑自己、否定自己,会让我们为了迎合别人而改变自己。可就像书里没有给出琼的最终答案一样,女性的成长本就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课题,我们或许会在泥泞里挣扎,会在黑暗里迷茫,但只要不放弃寻找自我,不放弃爱自己,就一定能在泥泞中开出属于自己的花。
合上书页,我想起琼童年时躲在角落里吃三明治的样子,也想起她瘦下来后依然自卑的模样。我多希望她能知道,胖或瘦都不是衡量一个人好坏的标准,她不需要为了任何人改变自己,她本身就值得被爱、被认可。也希望每个女性都能像琼一样,即使经历过伤害、经历过迷茫,也依然有勇气去寻找自我,去打破那些束缚自己的规训,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毕竟,我们的人生,从来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是为了取悦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