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教育家观察:教育治理的秩序与逻辑》读后感2000字

admin2025-11-27 14:19:30.0读后感4

  读完《教育家观察:教育治理的秩序与逻辑》一书,特别是细致研读了其中关于“特稿”、“观察与观点”以及“基层实践”等章节后,心中有诸多感触。这本书并非一本轻松的教育随笔,而是一份沉甸甸的、关于中国基础教育治理的“诊断书”与“路线图”。它系统性地剖析了在新时代背景下,特别是在“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全面推行的历史节点上,中国基础教育所面临的深层挑战与未来方向。

  本书开篇即高屋建瓴,本期特稿刊发了“人民教育家”于漪先生在第68期全国高中骨干校长高级研修班开班典礼上的讲话全文,并刊发了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原主任陈玉琨教授就校长的教育观念与办学行为、学生的成才与成绩以及如何成为思想型校长进行深刻阐释;主编郅庭瑾教授全面梳理了我国基础教育治理在新发展阶段的新特征和面临的主要挑战,提炼中国经验并前瞻未来发展,呈现高质量发展和治理应该遵循的基础秩序和内在逻辑。将基础教育改革置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宏大框架之下。让我深刻认识到,中国教育的许多重大决策,如“双减”政策,绝非孤立事件,而是国家顶层设计下的系统性工程。这种治理模式的优势在于,能够以强大的政治势能和行政资源,快速扭转局面,针对积弊已久的“硬骨头”发起总攻,展现出惊人的效率与决心。正如书中所描述的,“双减”政策动员了从政党到政府,从学校到社会的全方位力量,其规模和力度在世界教育史上都属罕见。

  本书最可贵的地方在于,它敏锐地指出了从“运动式治理”向“常态化治理”转型的必要性。书中指出,“若仍然停留在运动式治理阶段,仅通过政治势能或行政高压立梁建柱,而不系统推进考试评价和选人用人等系列制度的深度回应,‘双减’将很难真正持续生效。”这句话直击要害。我们见证了“双减”之初的雷厉风行,但也真切地感受到,如果后续的升学评价体系、社会用人观念等“指挥棒”不发生根本性转变,家长的焦虑、学校的压力很可能只是换了一种形式存在。这让我意识到,教育治理的现代化,其核心在于体系化的制度建构。它要求各项制度环环相扣,相互支撑,形成一个能够自我运行、自我优化的生态系统,而非总是依赖外部的“强力推手”。这正如书中所言,要“把某个时段某届政府开始的所谓‘攻坚’专项任务,转化为国家治理的长期战略”。
教育家观察
  本书的“基层实践”部分,为我们提供了观察这一宏大治理转向的微观窗口。多位一线校长、书记的文章,生动地展现了“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在基层学校的探索。从“大党建视域下的体制变革”到“党政一肩挑的实践思考”,再到“党建引领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这些标题本身就揭示了实践者们正在努力回答的核心问题:党的政治优势如何具体转化为学校的治理效能?

  当我们读完这些文章之后,能感受到了两种力量的交织。一方面,是党组织所带来的秩序感与凝聚力。书中指出,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体系“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能够超越科层制的局限,弥补治理空白,实现更全面的动员和整合。在学校层面,这意味着可以通过党组织,更好地协调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关系,凝聚育人合力,确保办学方向不偏离。特别是在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内驱力不足、家校矛盾频发的今天,一个强有力的党组织无疑可以起到“定盘星”的作用。

  但另一方面,我也产生了深深的困惑与思考。理论上的“党政合力”在实践中如何避免“党政不分”或“职责重叠”?书中提到要“厘清党政关系在学校治理中的各自功能定位”,但如何厘清,依然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艺术。校长负责“行政事务”,党组织负责“政治领导”,然而教育教学活动本身就是一个政治性、专业性高度融合的领域。如何确保“党的领导”不是简单化为对具体教学业务的干涉,而“校长负责”也不至于弱化为单纯的事务性执行,这需要极高的治理智慧和精细化的制度设计。这本书提出了问题,并展示了初步的探索,但答案仍需在持续的实践中去寻找和验证。

  如果说前两部分更多聚焦于治理的“秩序”层面,那么本书最打动我的,是它始终没有忘记教育治理的最终目的——人的全面发展。书中对教育公平的深刻阐述,以及对高中阶段教育多样化的迫切呼唤,将我的思绪从宏观的制度设计拉回到了每一个鲜活的学生个体。

  书中将教育公平分为“机会公平、条件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四个阶段,并指出当前我国正在从“有学上”的机会公平,迈向“上好学”的条件和过程公平,并最终追求“因人成才”的结果公平。这一分析极为精准。当我们谈论“上好学”时,其内涵早已超越了漂亮的校舍和先进的设备,更核心的是优质的师资、科学的教育方法和丰富的课程选择。而最大的挑战在于“结果公平”,即因材施教。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最公平的教育正应该是令人无比期待向往的最大差异、最具差别、最多选择的教育。”这句话振聋发聩。它点明了一个我们常常忽视的悖论:用统一的试卷、统一的标准去衡量所有学生,表面上是公平的,实质上是对个体差异最大的不公。

  正是基于此,本书对高中阶段教育“多样化发展”的论述显得尤为重要且迫切。它指出,普及化时代的高中教育,必须从同质化走向多样化,要发展普高、中职、综合高中等多元办学模式,甚至创办科技、人文、艺术等各类特色高中。这不仅是应对社会对人才多元需求的战略选择,更是对每一个孩子天性禀赋的尊重。读到这里,我联想到当下依然炽热的中考焦虑和“唯分数论”。如果高中教育的“出口”依然是单一化的学术高考赛道,那么无论前面的“双减”如何努力,压力最终都会传导回来。因此,治理的深层变革,必须触及评价体系这个核心。只有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真正体现为多元、平等的升学路径和社会认可时,教育的活力才能真正被激发出来。

  总而言之,《教育家观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充满张力却又满怀希望的图景。中国的基础教育治理,正在强大的政治秩序引领下,通过精细化的行政逻辑和完善的制度体系,努力去呵护和激发教育最本源的专业理性与内在活力。这条路充满挑战,它要求决策者既有破釜沉舟的勇气,也有绣花功夫般的耐心;它要求校长书记们既要有政治家的视野,也要有教育家的情怀。

  作为基础教育乡村初级中学的一名学校管理者,我期待书中所倡导的“体系化制度设计”能逐步落地生根,期待在秩序与活力之间,我们能找到那个最佳的平衡点,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适合自己的道路上,绽放出独一无二的光彩。这,或许就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最动人的篇章。这也是我多年教育实践中秉持的“以尊重激发,润生命绽放”办学思想的美好愿景。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