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自驱型成长:如何科学有效地培养孩子的自律》读后感1000字

admin2025-09-16 14:08:23.0读后感1

  作为一名执教四年的中学生物教师,我习惯用学科视角观察教育问题——当看到学生上课走神、作业拖延时,我曾单纯认为是“专注力不足”“意志力薄弱”。直到读完《自驱型成长:如何科学有效地培养孩子的自律》,书中基于脑科学的论述与我的生物学科知识形成强烈共鸣,让我猛然醒悟:中学生的“自律难题”,本质是大脑发育规律与教育方式错位的结果,而破解之道,恰藏在“顺应科学”与“唤醒自主”之中。

  书中关于“压力激素与大脑发育”的解读,完全契合我在课堂上讲授的“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知识。作者指出,中学生大脑的前额叶皮质(负责自控力、决策力的核心脑区)要到20岁左右才发育成熟,若长期处于“被催促、被掌控”的高压环境,体内持续分泌的皮质醇会抑制该脑区活动,导致学生陷入“对抗式拖延”或“麻木式应付”。这让我想起班里的男生小杨:他生物成绩一直垫底,家长每天盯着他背知识点、做习题,我也常利用课后时间“加餐”辅导,可他反而越来越抵触,甚至在课堂上故意睡觉。现在才明白,我们的“用力过猛”,其实是在用压力激素“抑制”他的自主学习能力,就像给生长中的幼苗过度施肥,反而灼伤了根系。
自驱型成长
  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生物教师培养学生自律,更应发挥学科优势,用科学认知引导学生“掌控自己的学习”。我开始调整教学策略:在“人体的神经调节”单元,我结合书中内容设计课堂讨论,让学生分析“为什么被老师盯着写作业会效率低下”,用“皮质醇抑制前额叶功能”的原理,帮他们理解“自主学习更高效”的科学依据;布置作业时,我不再统一要求“今晚必须完成一套试卷”,而是给出“选择题10道”“实验设计1题”等不同任务选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薄弱环节自主选择。令人惊喜的是,小杨开始主动选“实验设计题”——他说“想试试自己能不能设计出和课本不一样的实验”,虽然答案常有漏洞,但那种主动探索的劲头,远比被动完成作业更有价值。

  “放权”不代表“放任”,作为教师,我们需要用“科学方法”做学生自律成长的“脚手架”。书中提到“用引导替代指责”,这与生物学科“探究式学习”的理念不谋而合。有一次,女生小璐连续三次漏交生物作业,我没有批评她,而是拿着她之前做过的“植物向光性实验报告”问她:“你之前设计实验时,会提前规划好每天观察记录的时间,现在能不能也给生物学习制定一个‘观察计划’?比如每天花10分钟整理课堂笔记,就像观察植物生长一样,看看自己的知识‘幼苗’会怎么生长。”后来,小璐真的制定了“每日10分钟笔记计划”,还会在笔记旁画“知识树”——哪个知识点掌握了,就给“树枝”画一片叶子。这种用学科思维引导自律的方式,远比单纯催促更有效。

  读完《自驱型成长》,我对“教育”与“科学”的关联有了更深的理解:培养中学生的自律,不是用规则“约束”他们,而是用科学规律“赋能”他们,让他们明白“自主掌控”不仅是一种学习态度,更是符合大脑发育的成长方式。作为生物教师,我会继续用学科知识做桥梁,帮学生看清自律背后的科学逻辑,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长出“自我负责”的能力——这或许就是科学教育与成长教育最好的结合,也是《自驱型成长》给我这个生物老师最珍贵的启示。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