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做自己的山读后感600字
当我合上《去做自己的山》这本封面橙红如焰的书时,“自己的山”这个意象已在心中垒起清晰的轮廓。刘思远用质朴却有力量的文字,撕开了我们对“靠山”的执念,让“做自己的山”从一个鸡汤式的口号,变成了可践行的人生指南。
书中最打动我的,是对“山之形态”的解构。它不是要我们成为拒人千里的孤峰,而是要修炼出“能站稳”的内核——就像书中那些真实的故事:有人在职业瓶颈期拒绝了“安稳但无意义”的橄榄枝,在试错中凿出了属于自己的职业峡谷;有人在情感内耗里学会了“课题分离”,把别人的评价当成过眼云烟,只在自己的山脊上种满坚持的树。刘思远写道:“别人的山再巍峨,你的风雨它挡不住;自己的山再渺小,你的晴天它护得住。”这句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独立”的狭隘认知——真正的做自己的山,是在接纳自身局限的同时,从不把人生的锚点系在他人身上。

那些关于“提高认知,跳出思维的井”的章节,更是像一场思维的破冰。我们总困在“经验主义”的泥潭里,把“大家都这么做”当成真理,却忘了每个人的人生地貌本就不同。书中有个创业者的故事让我印象深刻,他在传统行业红利消退时,没有盲从转型风口,而是深耕自己对“用户体验细节”的执念,最终在细分领域凿出了属于自己的山峰。这让我明白,打破固有认知不是盲目求新,而是敢于用自己的逻辑去丈量世界,在别人的“理所当然”里,找到自己的“非同寻常”。
合上书,我突然明白,“做自己的山”不是终点,而是一场终生的修行。它让我们在人生的旷野里,既不盲目依附,也不孤独流浪,而是带着“我即靠山”的笃定,去和更好的自己在顶峰相见。往后每一次面对选择的犹豫、遭遇挫折的迷茫,这本书都会是我回望时的一座灯塔,提醒我:山在心中,路在脚下,向前走,就能抵达属于自己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