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金庸天龙八部读后感1500字

admin2025-11-15 14:56:19.0读后感5

  《天龙八部》是金庸先生创作的长篇武侠小说,成名已久,更是改编为电视剧成为一代人的回忆。而至今日,我终于用两周时间看完了这部作品,故在此记下读罢后的种种感受。

  有人称《天龙八部》是金庸先生的集大成之作,而在此之外我仅仅看过《笑傲江湖》,故不敢加以妄评。但《天龙八部》所表现的芸芸众生,于爱恨情仇、刀光剑影之间,或一怒冲冠为红颜,或机关算尽终成空,或大彻大悟归尘去,或一生孤苦命多舛……各有所相,只让人感慨:这江湖,的确精彩,这故事,也多曲折。

  在序中金庸先生曾表明,判断小说成败的关键,便是看读小说的人是否在阅读之中与书或书中之人共情。若以此为标准,《天龙八部》无疑是成功的,毕竟读书时我常为其中故事叹惋,或转而大笑,亦啧啧不满,怒而拍桌。书中人物,以段誉、乔峰、虚竹三位为首,兼有鸠摩智、南海鳄神、慕容复、丁春秋、阿朱阿紫等各式各样的人物,少林寺、丐帮、灵鹫峰、大理段氏等多方势力彼此交织,在宋、大理、辽、西夏并存的时代,前代恩怨未了,今朝又起风云,这江湖便拉开了序幕。情节曲折勾连,人物鲜明丰富,透过金庸先生的笔,体验了一把爱恨情仇泪。
天龙八部
  就情节而言,虽然常有言道“少年人坠崖不死反得奇功终成一代大侠”这样类似的情节安排在武侠小说中司空见惯,本不足为奇。但《天龙八部》非常自然地吸收了类似的情节,金庸先生以入骨三分的笔力,对于此种情节安排得恰到好处,如在花园中多种了几束玫瑰,读来让人觉得“本该如此”“这是自然”。更为出奇的是那些异常出脱,读来令人拍案叫绝的情节,往往只有在作者已经白纸黑字、明明白白地递到眼前时才猛然发觉。又回想起前面有那么几处暗示、伏笔来,当时却决计想不到,只好暗暗称奇。更为有趣的是最后关于段誉与王语嫣的关系,读者想来根据思维惯性,已经陷入自以为是的境地,不曾想作者笔锋一转,却像是捉弄读者一般,最终揭开了谜底。这些超乎常理的情节安排,倒像是给花园里布置上喷泉,偶然间水花冲天,夺人眼球,令人拍案叫绝。

  而就人物而言,其间人物性格迥然,行事风格不一,常常令人生爱生憎。如乔峰武功盖世,豪气冲天,又仁义坦荡,是真真正正顶天立地的男子汉,直教人肃然起敬,想与之结交,称一声“乔帮主”“萧大侠”。再如段正淳风流成性,在诸多红颜之间徘徊生事,促成了许多啼笑皆非的场面。哪怕是一些边缘人物,如褚万里受辱于阿紫,却因段正淳是其主公而报仇不能,最终选择向敌人勉力而战只求一死。所谓士可杀不可辱,此举既存其节又表其忠,让人不禁肃立,又为之可惜。我当时读到这里,真是讨厌阿紫到了极点。

  不过穿过这些故事,或许还要尽力去体会作者所想要表达的“生命之悲欢”“人生之境界”。如在解珍珑棋局时,“珍珑之变化因人而异,爱财者因贪失误,易怒者由愤坏事。段誉之败,在于爱心太重,不肯弃子;慕容复之失,由于执着权势,勇于弃子,却不肯失势”。棋局之间,实则照见人之性格。试问,何为成?何为败?何谓得?何谓失?有人误打误撞,便一步登天,独步武林,从此逍遥快活。有人背信弃义,花光心计,却求不来半点心中所愿,成尘化土,随风而逝。众生追逐,追逐的都是自己的欲望,或者说,是自己的心。段誉为追寻王语嫣失魂落魄,慕容氏为兴复大燕殚精竭虑,世人种种,莫不如此。然而,爱而不得,求之不能,为之生,为之死,这更是人间常态。

  那么,如何寻得解脱之法呢?我想也别无他法,也唯在“心”之一字而已。放得下,那便是柳暗花明,如出深林而见平川,如鸟坠山谷终振翅冲天。放不下,那如水中捞月终无所得,困苦磨人,也决怨不得他人。人说三千年读史,无外乎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世事匆匆,人生如梦,回首百年已是空。我观人世,如观棋者观棋,或而明明,然我行于世,便又如棋子,棋局之上又安得自由。而世人观我,亦如山中人观猴而已!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