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成长读书感悟1000字作文
读完卡罗尔·德韦克的《终身成长》,我深刻意识到: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思维模式的“雕塑师”。书中“固定型思维”与“成长型思维”的对比,如同一面镜子,照见了传统教育中的许多隐性误区。
在书中,作者的研究揭示了一个令人震撼的事实:大脑就像肌肉,越锻炼越强壮。那些坚信能力可以通过努力提升的学生,面对挫折时展现出惊人的韧性;而秉持固定型思维的学生,则在第一次失败时就筑起了自我设限的高墙。我忽然想起班里的一个女生,这个女孩数学成绩总是班级垫底,每次考试前都会说“反正我也考不好”。当我在作业本上写“这个思路很正确,再多尝试几遍计算”时,她的眼睛里闪过了惊讶。这个微小的改变,让这个曾经的“数学困难户”在学习中有了一点点进步。

“你真聪明!”这句我习以为常的表扬,在成长型思维的镜像下显得如此脆弱。当学生因天赋被赞扬时,他们更倾向于选择简单的任务来维护聪明的人设;而被肯定努力过程的孩子,则乐于接受挑战。现在我的评语变成了:我看到你在解这道几何题时尝试了三种方法,这种探索精神太棒了!当学生在月考失利时,我不再安慰没关系,你已经很优秀了,而是引导他们分析错题。这种过程导向的反馈,会让班级里逐渐形成了错误是学习必经之路的氛围。
我们经常习惯用“你很聪明”表扬尖子生,用“这题确实难”安慰后进生,殊不知前者可能助长学生对天赋的依赖,后者则暗示了能力的固化。德韦克的研究点醒了我:评价应聚焦过程而非结果。例如将“这次考得好”改为“我看到你调整了错题整理方法”,把“数学是你的弱项”换成“我们可以一起拆解这些题型”。
最让我震撼的是书中提到的"镜像效应":教师的思维模式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当我因为教学任务压力而简化某个难点时,实际上已经在传递"知识有捷径可走"的错误信号。现在我尝试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学习姿态:当遇到学生提出的难题时,我会坦诚地说:“这个问题我也需要查阅资料,让我们一起探索吧。”这种真实的示范,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
在书中,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培养考试机器,而是塑造持续生长的生命体。书中让我最受震撼的观点是“教师自身也需成长型思维”。面对新课改的挑战,我曾以“我习惯了传统教法”为由抗拒改变,但如今我开始主动学习项目式教学,甚至允许学生在课堂上质疑我的解题思路——承认“我不知道,但我们可以一起研究”,反而拉近了师生距离。
教育不是雕刻固定的塑像,而是培育会自我生长的树。当我们放下“必须教出高分学生”的执念,才能真正唤醒学生对学习的终身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