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1200字
读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感到他描写的百草园是一幅美丽的仙境,为农村孩子所熟悉。几十年后,鲁迅那颗不泯的童心仍跳动着,与孩子的心灵是相通的。这正是他作为一位教育者可贵而够格的地方。
鲁迅笔下的百草园,其实就是生长一些杂草、树木的空地,其貌不扬。然而,这里对于入学前的鲁迅来说,却是游玩的好去处。那里不仅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色的桑椹”,而且还能听到蝉的长吟,油蛉的低唱,蟋蟀们弹琴,看到伏在菜花上的黄蜂在采蜜,云雀从草间直窜云霄,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的斑蝥,摘到又酸又甜的覆盆子。他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自然属性比成人更多的孩子生活在大自然怀抱中,自然感到无限生机与童趣!
这里除了好玩之外,还可获取知识。鲁迅听到何首乌根像人形,吃了能够成仙的故事,不过他拔起的何首乌没有过一块像人样的。他还听妈妈讲飞蜈蚣治死美女蛇的故事,这使鲁迅夏夜“有些担心”,但仍“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不知这些故事,对于鲁迅儿时想象力的开发起了多大的作用。

最让鲁迅难以忘怀的是,垅起一堆雪,“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这叫“拍雪人”。再就是雪地捕鸟,捕鸟的方法是从闰土的父亲那里学到的:“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看,就是寂寞而寒冷的冬天,儿时的鲁迅作为这片自由天地的主人在探索这神奇的世界,仍从中享受着“无限趣味”。
游戏,是孩子成长的重要一课,对其心灵的成长很重要。
这段百草图的生活,使鲁迅接触到长妈妈和闰土父亲这样勤劳、智慧、朴实的劳动人民。他后来成为人民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肯定有他在民间所吸收的生活和思想养料垫底儿。他主张对旧势力进行韧性的战斗,也许吸取了儿时捕鸟“太性急”的教训,而完善了自己的性格。他所说的“做人之险”,是否借助了长妈妈讲的故事而对旧势力之险恶有所体验呢?教育的远效果不是以分数能够达到的。
鲁迅以对比的手法写到他入学的“三味书屋”。书屋有两扇“黑油的竹门”,给人阴森的感觉。书塾先生虽然“博学”,当鲁迅向他请教“怪哉”的学问,先生回答“不知道”!也还直率,不过脸上有怒色了,大概认为“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更不应伤了先生的尊严。学生的好奇心不能得到满足,是旧教育的一大缺憾。并且先生“有怒气”的脸,必然压抑孩子们质疑敢问的创造性天性。先生配有一条戒尺,证明学校是有体罚制度的,但“不常用”,因为先生已“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人老心慈嘛。这自然是鲁迅和他的伙伴们的幸运,免受体罚之苦,保护了自尊心。但先生瞪学生几眼,大声吼道“读书!”师道尊严还是有的,其情感之冷漠、方法之简单,也就可想而知了。
书屋全天的课程为:上午读书,下午习字,晚上对课(即检查读书效果,或朗读、或背诵)。课堂上基本上没有讲解和师生对话,书屋“三味”,恐怕除了枯燥以外,连一点快乐也没有。然而,在“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孩子们“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鲁迅自个儿“画画儿,用一种叫做‘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这“意外”的乐趣,大约增添了鲁迅的艺术细胞。
鲁迅以他犀利的笔批判封建奴化教育,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喊。新中国成立几十年了,“救救孩子”的呼声仍不绝于耳。教师莫忘童年,拥有童心,与学生交朋友,把学校办成孩子的乐园,是鲁迅先生所希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