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的读后感1200字
《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以阿德勒心理学为基石,探讨了如何获得真正的自由与幸福。初读时,我被其中一些“反常识”的观点所震撼,但细细品味,我发现书中蕴含的智慧,恰恰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面对当下复杂教育环境时,一盏可以指引方向的明灯。
一、告别“表扬教育”,走向“横向关系”
书中一个核心观点是反对“赏罚教育”,即通过表扬来塑造“好孩子”,通过批评来惩罚“坏孩子”。阿德勒心理学认为,这本质上是一种“纵向关系”,它暗示着“我地位比你高,所以我有资格评判你”。这种关系下,学生学习的动力会从内在的求知欲,异化为对“上位者”认可的渴求。
作为老师,我们是否也曾陷入这样的困境:为了课堂纪律,我们许诺“表现好就有奖励”;为了激励学生,我们大力表扬考高分的孩子。然而,这无形中培养了“依赖型人格”。一旦失去外界的表扬,学生就容易失去动力。

《被讨厌的勇气》启示我们,要与学生建立“横向关系”虽角色不同,但人格平等。我们不居高临下地“表扬”,而是发自内心地“鼓励”、表达感谢与欣赏。例如,不说“你考了第一名,真棒!”,而说“看到你通过努力取得了理想的成绩,老师为你感到高兴。”前者评价人,后者关注事与努力。这种“鼓励式教育”,能将学习的价值感和成就感归还给学生本身,培养他们不依赖于他人评价的、内在的自信。
二、教师的“课题分离”:放下过度责任感
我们常常感到疲惫和焦虑,根源之一在于模糊了“谁的课题”。学生的学业、成长,甚至与家长的关系,我们似乎都揽在了自己身上。阿德勒提出了“课题分离”这一利器:冷静地划清界限,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学生的“学习”,是他的课题;而我们的“教”,是我们的课题。我们不能代替学生去学习,也无法为他们的最终人生结果负责。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能从“我必须让每个学生都成才”的沉重枷锁中解脱出来。我们能做的,是竭尽全力地备课、充满激情地讲课、真诚地提供帮助,这是我们的课题。
这并非推卸责任,而是认清责任的边界。当我们学会课题分离,就能更平和地面对那些“不听话”的学生和“不配合”的家长,减少精神内耗,将宝贵的精力专注于我们真正能改变的事情上。
三、拥有“被讨厌的勇气”,坚守教育初心
在教育中,我们渴望被所有人喜欢:学生、家长、领导、同事。但这本书告诉我们,自由,就是拥有被讨厌的勇气。如果我们一味追求他人的认可,就会活在别人的期待里,失去自我。
坚持教育原则,有时就会“被讨厌”。严格执行纪律,会得罪散漫的学生;拒绝给家长开“特殊通道”,会引来不满;推行创新的教学改革,可能会面临质疑。如果我们因为害怕被讨厌而放弃原则、随波逐流,最终失去的是教育的底线和我们自身的价值。
真正的教育者,需要这份“被讨厌的勇气”。我们追求的,不应是浮于表面的和谐与喜欢,而是基于尊重与信任的师生关系、家校关系。勇敢地做我们认为正确的事,即使短期内不被理解,长远来看,终将赢得真正的尊重。
《被讨厌的勇气》仿佛一剂强心针,它让我们重新审视与学生的关系、与工作的关系、与自我的关系。它教会我们,教育不是一种操控,而是一种引领;教师的幸福,不在于培养出多少个“成功”的学生,而在于在彼此尊重、彼此独立的“共同体”中,我们见证了生命的成长,也实现了自我的价值。
愿我们都能怀抱这份“被讨厌的勇气”,在教育这条道路上,步履坚定,内心从容,成为更自由、更幸福的教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