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读书笔记1000字
正确地,客观地记述历史,是每一个史官的职责。往前,春秋战国的史官应是这样,却总以所谓春秋笔法作删改;往后,唐宋元明的史官也应是这样,可是唐拦不住皇权暗改史册,宋之《通鉴》有些地方倒因为果,元甚至于不想为宋朝立史。放眼历史,真正符合“客观地记述历史”这一标准的寥寥无几。而司马迁,当是其中之一。
《史记》素有“二十四史之首”之称,亦被称作史家之绝唱。在读之前,我尚对这样的夸赞抱有怀疑,但当我翻阅之后,毫无疑问地,被它折服了。
《史记》第一点成功便是超前性。不同于往前史官,史书中对事件非黑即白的盖棺定论,《史记》更加客观。如白起,秦国大将,为秦国开疆拓土,立功无数;但同时坑杀赵军十万兵卒,让赵国百姓咬牙切齿。因此,秦、赵两地对白起的评价两极分化。而司马迁在《史记》中超前地运用了辩证法去看待白起,进行多元评价。又如,项羽本是汉朝敌对一方,按道理讲“成王败寇”,可司马迁却没有的一味像唐朝那样,如对隋炀帝极尽抹黑之能,而是原本的完整地记录了项羽的一生,甚至将项羽列入帝王本纪中,以肯定其西楚霸业。还有刘邦,作为汉朝高祖,司马迁不但没有溜须拍马,而且记载了刘邦抛妻弃子,置父亲安危于不顾的不义不孝之举,实在需要过人的勇气。司马迁的《史记》告诉我,历史上黑白是可以共存的,是一个人的一体两面。
《史记》第二点成功在于其文学性。司马迁在大部分篇章中都会以一个小事来开头,以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致入微的描写,塑造了每一个人物的独特形貌。如《李斯列传》中,通过描写李斯对厕所的老鼠和仓库中老鼠的评价,凸显李斯趋利避害的特点,与后文记述李斯暗改秦始皇遗诏相照应。其炼字功夫也很了得。如《项羽本纪》中,巨鹿之战后,诸侯跪行而见项羽时用的是“莫敢仰视”,显现出项羽的威武霸气;而四面楚歌时,写其随从下跪,用的是“莫能仰视”,写出他人对英雄末路的伤感与同情,渲染出悲壮的气氛。一“能”一“敢”,一字之差,尽显马马迁文学功底。《史记》就像一本画集,一张张黑白画,无不彰显着细节刻画之精,素材选取之准。
《史记》第三点成功在于其真实性。都说“读古人书,不疑不足以信古也”,司马迁对于民间的传说,过往的记述,会一个一个的前往当地查证。他拨开历史记述者有意无意留下的迷雾,使《史记》中的记载最真实,最准确。为我们还原了真实情境,使人读起来仿佛置身于那段历史当中。使即将抹黑的地方重新粉白,过分美白的地方也加以还原。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正如太史公自序所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史记》抱阴阳以冲太极,通黑白以鉴真知。《史记》当得起“绝唱”之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