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好老师教你做好父母读书笔记2000字

admin2022-10-01 15:26:55.0读书笔记1383

  网友问:父母应该怎么做?

  杨老师说,父母要做学习者,身教重于言教;父母要做陪伴者,少要求,少训斥,多观察孩子动态,多倾听孩子心声;父母要做思考者,凡事多思多想,反复琢磨;父母要做探索者,一个孩子一个样,别人的经验可以借鉴,但不可以照搬,务必探寻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父母要做发现者,每一个孩子都不是一无是处,每一个孩子都需要肯定。

  当我们决定要做父母时,就开启了与孩子共同成长的旅程。我们要努力做一名学习者,与时俱进,更新自身的育人理念,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父母停止了成长,孩子只是身体飞长,心灵缺氧,身心不匹配,自然就会做出令人气愤的事情。父母要做永远的学习者,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与孩子共学习,同成长。

  升级做了郑好儿的妈妈,作为一名新手,且只有一次机会的我,更是诚惶诚恐。于是更加注重学习,向同伴家长学,向经验长者学,从网络中学,在阅读中学,多一重身份,多了一份责任,更是不敢放松自己了。

  父母要做陪伴者,而且要做“深度陪伴”。何谓“深度陪伴”?即需要一点代入感的,设身处地的,把自己当成一个同龄甚至更小的孩子,感受对方的各种焦虑与渴望,还需要动用一点记忆力,回想当初的自己,那些不能言说的小小想法,只有把自己变“小”的陪伴,才是诚恳和有效的陪伴。
好老师教你做好父母
  这段文字让我想起网络上的一段故事:小孩子逛商场总想让大人抱着,因为他们自己走路,满眼都是别人的腿和臀,也许他们太小,甚至不会说话,但看到这样的景象也是不愉快的。作为大人的我们,何曾会想到这些呢?我们也许从未俯身感受孩子的世界。

  同时,也让我想到了我和好儿的一个故事。我们俩同时在洗漱间刷牙,我逐步引导:要认真刷牙,刷完要对照镜子,仔细检查一下。站在小板凳上,三岁的好儿:妈妈,我站在凳上也看不到自己呀。我回头一看,好儿还是太矮,站在小凳子上只露出了个头发尖儿,汗颜,我真的没想她还那么小,于是我又说,那每次刷完牙,妈妈抱着你检查好不好?

  好儿我陪的不算少,但似乎深度不够,遇事依然缺少代入感,难以将自己变小。懂得深度陪伴之后,陪伴时,我会多一份思考,把自己变小;陪伴时,我会多一份回忆,让自己更加诚恳。

  父母要做思考者,凡事多思多想,反复琢磨。在这样一个“内卷”“鸡娃”的时代,父母应该多一份思考:择校问题、兴趣班问题、提前学习、额外资料、比较问题等,社会环境总会让人迷失方向,父母如何在体制内保证孩子健康成长,学会生活,拥有过有意义生活的能力。

  好儿较内向,慢热,不喜与人交流。一段时间的生疏,再次见面,她会胆怯,也不知如何打招呼,有时会显得不太有礼貌,这样的情况经常发生,其实有时我也在想,或许这并不是坏事,内向只是性格特点,并不是人生缺点。与人畅谈,她只是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与调整,做不到自来熟。后来想想,自己小时候也是如此,有陌生人来,宁愿躲起来。

  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这样的情况定然会非常多,作为家长要学会思考,多角度分析问题,反复琢磨,权衡利弊,争取作出最正确的措施和决定。

  父母要做探索者,找到教育自己孩子的良好方法。我们可以向长者学习,向网络学习,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多观察自己的孩子,探索出适合自己孩子正确教育方法,多引导,少命令,多示范,少训斥。

  听过太多家长抱怨:孩子身上的某个毛病怎么都改不了?反问一句:试过多少办法。杨老师书中提到: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停地找办法。教育孩子不会一劳永逸,一蹴而就,需要我们不抱怨,不急躁,仔细做,慢慢走,坏毛病不是改不了,多是家长选择放弃,孩子不了了之;好习惯不是养不成,多是父母无法坚持,孩子随波逐流。

  发现孩子的好,是父母的一种能力。为人父母要做发现者,每一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独特优势,我们要做的是善于发现,积极引导,让优势更优。中国的父母总是善于打击人的,否定话顺口而出,我们应该这样说,孩子,或许你这样做会更好哦?杨老师的书中提到很多父母因学习停掉了孩子坚持多年的爱好和兴趣,现在想来真的可怕,人生漫漫,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作为农村出生的90后,父母并未刻意培养我的兴趣爱好,但从未阻止我热爱阅读,只要我需要,父母总是最大程度支持我读书,所有阅读的爱好陪伴着我走过数十年,急躁时,失落时,迷茫时,书籍总能慰藉我的心灵,指引我重新找到方向,拾起信心,重新出发。

  高尔基说:“爱孩子是连母鸡也会的事,但教育孩子则是一门艺术。”刘向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起点,其影响将会持续一生。为人父母,我们应努力更新育人理念,目光越过眼前的分数,看到孩子的未来;作为班主任应将对家长的教育引导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积极主动帮助他们,引导孩子健康全面成长。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