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萧红呼兰河传读后感900字左右

admin2025-10-22 13:55:36.0读后感5

  在萧红笔下的呼兰河城,像一幅被雨水浸泡过的旧画,褪色的笔触里藏着数不清的故事。这座北方小城的日子,在东二道街的泥坑边、在扎彩铺的纸人纸马间、在胡家大院的哭声里缓缓流淌,带着泥土的腥气与时光的重量,读来让人心里又暖又疼。

  书中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却有着对生活最本真的描摹。祖父园子里的黄瓜架、墙角下偷偷绽放的野花、街头巷尾邻里间的闲谈……这些细碎的日常,像一颗颗温润的珍珠,串联起一段段鲜活的记忆。祖父用宽容与慈爱,为小萧红撑起了一片自由生长的天空。在祖父的园子里,萧红可以随心所欲地拔草、种瓜,哪怕把菜苗当成杂草拔掉,祖父也只是笑着说“没关系”。可转身望去,小团圆媳妇被烫死在滚烫的热水里、二伯在深夜的草堆里呜咽、冯歪嘴子在磨房里守着夭折的孩子——温暖与残酷就这么并排站着,像呼兰河的昼夜,分明却又浑然一体。祖父的菜园是童年唯一的光亮,可这光亮终究照不进小城深不见底的幽暗。
呼兰河传
  萧红的文字有一种奇异的穿透力。她写东二道街的大泥坑,“六七月间下暴雨,这泥坑子就变成河了”,车马行人陷在里面挣扎,围观者却看得津津有味。人们宁愿年复一年地忍受泥坑带来的不便,也没想过填平它——这泥坑像个荒诞的符号,照出小城人对苦难的麻木与纵容。她写扎彩铺的纸人,“穿着蓝衣裳,戴着蓝帽子,手里拿着弓,弓上挂着箭”,精致得像真的要活过来,可终究是给死人用的。生者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部寄托在虚妄的纸扎里,却对身边活生生的苦难视而不见。这些看似琐碎的描写,藏着对生命的悲悯:人们在苦难里麻木,又在麻木里顽强地活着,像河边的野草,被洪水淹没了,来年春天还会冒出绿芽。

  呼兰河的人们,活得像被风吹动的草。他们遵循着祖辈传下的规矩,婚丧嫁娶、生老病死,都有一套固定的仪式。小团圆媳妇的死,成了全城人共同参与的“盛事”,每个人都带着“好意”推波助澜,最终将这个鲜活的生命推向死亡。他们不是恶人,只是被愚昧和偏见困住的囚徒,既加害他人,也终会成为这种生存逻辑的牺牲品。

  回望过去,呼兰河畔的悲欢离合已成往事,但那些故事所传递的精神与力量却永远镌刻在我的心中。我庆幸自己生活在一个充满爱与希望的时代,更感激那些像冯歪嘴子一样用爱与坚韧书写生命篇章的人们。他们让我相信,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性的光辉与温暖将永远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