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人生读后感1000字作文
人生究竟该如何定义,如何去体悟,如何去评价?我所理解的人生是一个生命体在特定时间、空间下的诞生、成长、发展和消亡的过程。我的态度是对任何人的人生都该予以理解和尊重,而对超越平凡的伟大人生予以敬仰,对背离人类社会发展的堕落人生当摒弃。品读路遥先生笔下的《人生》也自当带着一种理解的眼光去解读书中的每一个人物。
书中高加林作为一名黄土地的儿子,他识字、有文化,他不甘接受命运安排给他的黄土地作为归属。他深知自己不比城里人差,他上进、坚毅,能吃苦耐劳,心里满怀着面对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所不曾有的阳春白雪。他追寻着他的缺失,他渴望一份体面的工作,渴望城里,渴望外面的世界,他渴望背离生长、养育他的黄土地。也正是这份和农村、农民的格格不入成为了吸引巧珍的闪光点,故而他成为了勇敢、无私、忠诚、纯朴、坚定的巧珍内心的渴望,他们都追寻着自己所缺失的东西,这不合理吗?当然合理!
在高加林的人生岔路口上,他选择了黄亚萍,选择了能实现他人生抱负的方向,这是符合他内在驱动力的必然结果,而之后被举报、解雇而重返农村只是人生里的偶然。或许路遥先生想要强调作为黄土地的儿子得接受面对黄土地的现实。有很多读者出于对刘巧珍的同情而对高加林加以指责,可是高加林错了吗?他聪颖、努力上进地学习,积极追求进步的初衷是什么?是为了一生在土地里耕作?是为终日面对一个几乎没有精神交流的妻子?我们指责高加林,可是我们也都会成为高加林,这是逻辑的必然。
那读者又会反驳了:高加林既然在田野里承诺了与巧珍的爱恋,就不该在曾经彼此怦然心动的地方表现出那样的漠然。可是谁又切身想过高加林当时做选择时的境况呢?当老师的名额被顶替掉,看不到他自己盼望的未来,巧珍是他妥协之后的选择。那么,当人生曙光初显的时候,有无需妥协的条件时,谁还会妥协呢?我想,这正是路遥先生抛给读者的人生之问,在崎岖的人生路上,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是选择不忘初心呢,还是识时务、判断大势,做自己内心利益最大化的选择?而选择都无关乎对错,这是每个人的人生阅历和性格决定的!
书中除了高加林、刘巧珍和黄亚萍等主人公外,每个人物都血肉饱满,他们身上的品质无不体现着人性的光辉。善良、本分的高玉德,还有为心中的白月光一生选择孤身的德顺老汉,他那句:“我死不了,她就活着,她一辈子都揣在我心里……”更使我动容,多伟岸的坚守和矢志不渝,而这样的爱最动容,也最苦涩。
没有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没有两全其美的选择,选择了一个就必定会失去另一个。作品主要诠释了高加林的进与退,得与失,而高加林又是那个艰苦时代无数小人物的缩影。或许尊重书中每个人的选择便是我对该部作品的理解与敬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