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究竟怎么教》读后感1000字
数学,大部分孩子们比较讨厌的一门学科,可能是因为计算的枯燥,解决问题理解难度大,图形的变换无穷,思维的逻辑性强,环环相扣,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渐渐导致学习数学的兴趣全无。也可能是因为不知道费尽心思学习数学所为何用,试问女儿:“你觉得学习数学有什么用?”女儿脱口而出:“为了考试,为了考大学呗,还能有啥用。”
从幼儿园到大学,数学都是一门必修学科,教师按照教学进度千方百计把知识教授给学生,就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吗?若干年后,踏入社会,这些数学知识又能用到多少。回想我上学期间,数学成绩一直不错,大学仍然选择和数学有关的专业继续学习,更是年年荣获奖学金,毕业后又担任数学教学工作。有一天,在高中教数学的同学问我:“你觉得大学期间学习的数学对你现在有什么帮助或影响吗?”我竟一时无语,别说帮助和影响了,就连知识都遗忘的所剩无几。暑假,在学校阅览室借书,戴曙光老师的《数学,究竟怎么教》一下子吸引了我,这本书读起来有意思,不枯燥,好像是在面对面聆听戴老师的讲座。全书共分三个模块;数学,究竟教什么?学生,究竟怎么学?教师,究竟怎么教?并融入了大量的教学实例支撑,使理论更有信服力和科学化,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很多。
有人说:什么叫素质?就是当你所学的知识忘得差不多,留下来的那部分就叫素质。而教师们想的最多的是如何让学生学得更多,很少人重视学生留下得更多,学得多不代表留下的就多。要想让学生留下的更多,就需要改变我们的教学方式,把学生教活。书中也提到了把学生教活很重要的三个方面:课堂上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让学生有思维活动,有数学思考;要教给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培养问题意识,引导自主质疑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智慧巧妙地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参与探讨,从而解决问题,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久而久之,学生的问题意识越来越强,自然就成为课堂的主导者,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发展了思维,而只有数学思维才能让数学走得更远,才能让学生留下得更多。
儿童的思维与成年人的思维是有差异的,日常教学中会出现学生因为自己的认知对教师所讲授的知识提出质疑时,如果教师强制打压,学生就会在教师与教材强势的压迫下,不再敢暴露自己的想法。戴老师在书中提到,学生是有想法的,我们要做的不是扼杀学生的想法,而是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寻找学生想法的源头,顺学而教,因学而导,这样的课堂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也会变得更加简单有效。
教材是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也是教学的重要依据。如果把教材当作供应者,把学生当作接收者,那么教师就是传输者。教师要想传输得科学、适当、通畅、有效,就要尽量拉近供应者与接收者的距离,灵活的处理教材,使数学学习活动贴近学生的实际,从而实现三种活动的统一。弗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面对怎样引导学生“再创造”,戴老师在书中详细的阐述了数学化的教学之道,从形象与抽象中互动;在迁移与转化中变通;在联系与对比中聚焦。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上课、改作业,教育应该是充满人文关怀的,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要深入研究教材,不断充实知识,更新教学理念,拓宽认识领域,培养具有数学核心素养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