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巴黎圣母院读后感700字
近期,我读了《巴黎圣母院》一书,这是大文豪雨果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最大的特点便是极致的反差!
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悲剧。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洛德外表道貌岸然,内心却阴险邪恶,他被女主人公的美貌所吸引,从而指使卡西莫将其劫走,却阴差阳错被菲比斯所救并使女主人公爱上他,故而克洛德团嫉妒而陷害女主人公,使之叛死刑!而卡西莫多因女主人公不计前嫌,“救他于水火之中”,故救女主避难!但可惜的是,最终女主仍被绞死,卡西莫多杀死克洛德,并为女主殉情!
敲钟人卡西莫多是这场叩问的最佳注脚。他独眼、驼背、耳聋,被巴黎人视作“怪物”,却在女主人公递来的一杯水后,将感恩化作此生最坚定的守护:他对抗暴徒、顶撞主教,最终抱着爱人的骸骨化为尘土。而副主教克洛德,顶着神圣的神职光环,内心却装满了偏执的占有欲与禁欲后的疯狂,他用教义伪装卑劣,用权力迫害无辜,让“神圣”二字沾满了虚伪的污垢。卫队长菲比斯更甚,英俊的外表下是薄情与懦弱,他享受埃斯梅拉达的爱慕,却在她陷入绝境时选择沉默旁观。
雨果用极致的反差,撕碎了中世纪巴黎的华丽外衣。教堂的尖顶刺破苍穹,本该是信仰的灯塔,却成了克洛德滋生邪念的巢穴;彩色玻璃折射出圣经的故事,现实里却上演着“好人受难、恶人逍遥”的悲剧。但最动人的,是底层人物身上的微光:埃斯梅拉达用善良对待每一个人,哪怕是曾绑架她的乞丐;卡西莫多用生命践行承诺,让“爱”超越了外貌与身份的鸿沟。这些微光汇聚起来,成了对抗黑暗最有力的力量。
合上书页,巴黎圣母院的钟声仿佛仍在回荡。它不仅是一座建筑的史诗,更是一面照见人性的镜子——真正的美,从不是皮囊的精致,而是灵魂深处的善良、勇敢与坚守。当我们评判一个人时,若能越过外在的表象,或许才能真正读懂“人”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