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书笔记1500字作文

admin2025-09-24 17:48:48.0读书笔记1

  最近读了一本短小精悍的心理学书,写自英国作家罗伯特·戴博德先生著作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整篇故事围绕着蛤蟆先生在与心理医生苍鹭的十次咨询过程中对自我内在的不断剖析和剥离,以及蛤蟆先生在十次咨询过程中的成长来展开的,故事内容以及情节比较容易读懂,通过每一次的咨询让蛤蟆先生从排斥自我到接纳自我,最终找到了自我不快乐的原因以及自己的人生道路和归宿。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愈发觉得,它不仅仅是一本心理咨询入门书,更是一面照见自我的镜子。

  成长,是一个解构自我并且进行自我重构的过程。书中的蛤蟆先生家境优渥,吃穿不愁,在其他朋友看来是幸福的,但跟随着心理医生的步伐,对蛤蟆的咨询过程中能够发现,他是不幸的,他并没有得到父母更多的关爱。祖父的优秀,父亲的严厉,母亲的无奈避让以及一群对他期望过高的长辈们。导致蛤蟆一直在顺从父母的意愿并且取悦他们,并且在成长的过程中从来没有得到过父亲的夸赞。以至于在父母的相继离世也让蛤蟆无法走出来,让他在面对獾的时候处在悲伤的“儿童自我状态",觉得自己很差劲,别人在各方面都比自己好。正如心理医生在第次咨询中所说的“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书中提出的“人生坐标”概念尤为深刻。我们在人生早期无意识中做出的“我是好还是不好”的判断,形成了此后人生故事的基本架构。更令人深思的是,人们往往会不自觉地践行这些早期选择,甚至通过心理游戏来“自证预言”。那些坚信“我不好,你好”的人,如何在生活中不断确认自己的无能?那些选择“我好,你不好”的人,又如何通过批判他人来维持优越感?认清自己处于哪个坐标,是改变的开始。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成长,是一个慢慢与自己和解的过程。蛤蟆先生第一次咨询时那句“我来这里,是他们让我来的”道出了多少人的心声?我们常常像最初的蛤蟆,将改变的动力寄托于外界,却尚未意识到真正的疗愈必须源于内心的渴望。但是在心理医生的咨询过程中,蛤蟆意识到自己的抑郁以及自己的种种表现是处在挑剔型的“父母自我状态”中,“我们都会因为某些词或某些场景而触发童年的感受。”进而层层的剥离自己的内心。虽然过程当中难以接受一些解释,但是他还是勇敢地面对了自己。这不由得让我想起我们总是在责怪父母——责怪自己的原生家庭,认为原生家庭带给自己的痛苦会影响到自己的未来,会去羡慕其他幸福的家庭,但如果我们设身处地站在父母的角度处在他们那个年代,也读后感许我们不一定做的比他们还好,接受着不同的文化并且是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走出来的人,处理问题的方式和方法都是不一样的。“虽然父母对我们的影响极大,但每个人自身的独特性确保了我们不是父母的复制品,而是独立的个体。”

  读完这本书我最深的感触其实就是: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习惯于向外寻求解决方案,却忽略了最根本的答案往往藏在内心。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习惯于向外寻求解决方案,却忽略了最根本的答案往往藏在内心。每一位读者都能在蛤蟆先生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那个渴望被爱、被认可,有时又会自我怀疑的部分。而通过蛤蟆的转变,我们也看到了希望:无论现状多么困顿,只要愿意正视内心,每个人都有改变和成长的可能。真正的强大,始于与自己和解的勇气。我们要尊重并且正视自己的情绪,要好好的爱自己,活得更真实。未来太遥远,我们要及时的回应当下的需求。真正的成长,意味着勇敢地正视自己的内心,接纳不完美的部分,并为自己负起全责。正如蛤蟆在咨询中所领悟的:“没有人能让我产生什么感受,是我自己选择了愤怒或悲伤。”这种认知既令人恐惧,也赋予人力量。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