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读书报告900字
记得初读《平凡的世界》这本书还是在初中的时候,那时候没有太多的感想,只记得轰轰烈烈的故事情节。再次翻开《平凡的世界》,那些黄土地上的生命故事却深深触动了我。作为从事教育工作二十余年的教师,这部作品对我而言已不仅是一部文学经典,更是一面映照教育本质的明镜,一部关于生命成长的教科书。路遥笔下那些在苦难中挣扎前行的平凡人物,他们的坚韧与追求,照见了教育最本真的模样:在平凡的土壤里,播撒向上生长的种子。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孙少平对知识近乎执拗的渴望。在双水村的土窑洞里,他借着煤油灯的微光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黄原城的揽工棚里,他把省吃俭用的钱换成《鲁迅全集》;哪怕在大牙湾煤矿的黑暗巷道里,下工后第一件事仍是翻开书页。他通过阅读与学习,最终实现了精神的蜕变与人生的超越。少平的成长历程揭示了教育的真谛——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精神的唤醒。作为教师,一句肯定的话、一本合适的书,或许就能成为孩子走出困境的“光”。
另一个重要的人物孙少安,他的“不服输”,则让我读懂了教育应培养的“韧性”。他办砖厂第一次失败,赔光了全村人的积蓄,蹲在土坡上哭到深夜;可第二天太阳升起,他又扛起锄头下地,重新琢磨烧砖技术。后来妻子秀莲病逝,他忍着悲痛撑起家,把砖厂办得红火,还带动村民一起致富。这种“摔了跟头再爬起来”的勇气,比课本上的单词短语更重要。孙少安守着土地和砖厂,却用双手改变了自己和村庄的命运。他让我想起自己的讲台——没有惊天动地的成就,每天无非是备课、讲课、批改作业,可正是这些平凡的日常,藏着改变命运的力量。
读《平凡的世界》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教育信念:教师应当是学生生命的点灯人,在平凡的日子里,用知识与爱心点亮他们前行的道路。我们教给学生的知识可能会被遗忘,但那种面对困难不屈服的精神,那种追求美好生活的勇气,那种对知识与真理的渴望,将会融入他们的血脉,成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就像孙少平在书里写的:“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个世界,即使最平凡的人也要为他生活的那个世界而奋斗。”而教师的使命,就是帮每个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世界”,让他们在平凡的土地上,长出属于自己的光芒,在平凡中活出不平凡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