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雾都孤儿》有感1000字
狄更斯笔下的伦敦是一个巨大的迷雾牢笼,奥利弗·退斯特在济贫院的冷酷、贼窟的险恶与伪善者的算计中艰难挣扎。他像一把利刃,刺穿了那个时代虚伪的道德帷幕。
奥利弗是个孤儿,因为母亲未婚而孕,被济贫院所蔑视。这正好与他身份揭晓后众人丑恶的嘴脸形成鲜明对比。而今,这种歧视可能仍然存在,只是更加隐蔽,可依然如凌迟般侵蚀着我们的内心。
奥利弗的超人之处,不在于他遭遇了多少黑暗,而在于他那颗在污泥中依然顽强闪烁的灵魂微光。他的同父异母的哥哥蒙克斯得知父亲遗嘱中规定:若奥利弗品行端正,则可继承部分遗产;若成了罪犯,则全归蒙克斯所有。为了独占家产,他找到老犹太人费金,让他把奥利弗拉入贼窟。可是,在费金的诱导下,他却拒绝偷窃;甚至面对赛克斯的暴力胁迫,他还依然坚守着善良;面对命运的不公,他甚至从未有过一丝报复社会的念头,他心中那份原始的纯真与对“善”的渴望从未彻底熄灭。这微光如此脆弱,却又了穿透浓雾。它引来了布朗洛先生、罗斯小姐这些真正善良的人。南希的牺牲,最终以生命为代价守护了奥利弗。这告诉我们,善的根苗即使在板结的土壤里,即使在乱石中也有破土的可能。
而今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慢脚文化也逐渐侵蚀着这个社会。“十六岁宝妈上学带娃vlog”,“零零后主播擦边视频”,“直播间狂刷礼物的粉丝连韵母表都读不下来”……甚至某地某贩毒团伙的头目是一个十七岁的少女。奥利弗最终得以摆脱“雾都”的阴影,不仅因为尚有良知的那些人的引领,更因为他内心始终保有一块未被污染的净土。我们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远离“糟粕”,远离不良诱惑,坚守自己的准则,而非沉溺于“奶头乐”,不思进取。
狄更斯的童年经历与奥利弗极为相像,书中的“雾都”正是狄更斯童年环境的真实写照,只不过狄更斯没有显赫的身世,没有人来将他从黑暗中解救出来。他从十二岁便开始当童工,当过抄写员、信差、速记员……甚至受到的正规教育不足四年!而我们正跻身于大有所为之时代,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有机会受到良好的教育,不用在小小年纪为生计发愁,何其幸运!
狄更斯借奥利弗的命运昭示:世界或许布满迷雾与荆棘,但人性的微光拥有穿透黑暗的力量。当我们身处各自的“雾都”时,愿我们都能如奥利弗般守护内心那点不灭的纯真与向善的本能,同时也能成为他人迷雾中跋涉时的一点星火——因为正是无数微光的彼此辨认与守护,才构成了驱散世间寒意的最温暖火焰。在青春的迷雾中,守护好心中的光点,我们终将找到曙光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