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是个技术活读书笔记1000字
今年暑期,我读了何捷著的《备课是个技术活》这本书,它犹如在备课的茫茫迷雾中为我找到了一座明亮的灯塔,指明了前行的方向;如同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备课这一教学关键环节的新视野,让我对备课有了全新且深刻的认识。
这本书强调备课并非简单地写教案,而是一个系统且全面的过程。从深入研究教材到精准把握学情,从精心设计教学目标到巧妙规划教学流程,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教师用心去钻研。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备课是教学的起点,是决定课堂质量的关键因素。只有把备课这个“地基”打牢,课堂教学这座“大厦”才能稳固。
何捷老师指出“备课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深度的创造”,我知道了真正的备课应以生为本,在备课前要像“小侦探”一样,琢磨学生的兴趣点和知识薄弱处,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踮踮脚就能摘到的“甜果子”。
书中关于阅读与写作教学的“备课秘籍”部分,让我对教学方法有了新的感悟。教阅读要像搭建“思维脚手架”,从字词到篇章,层层递进;指导写作时,不妨把自己当成“故事导演”,带着学生设计跌宕起伏的情节。这让我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例如在教《陶罐和铁罐》时,如果能借鉴书中的“角色代入法”,让孩子们戴上头饰,在对话中感受视角差异,课堂肯定会更加生动有趣。
在研读教材方面,书中的观点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启发。教材是教学的重要依据,但不能局限于教材表面的内容。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背后的知识体系、文化内涵和价值导向。就像在教授古诗词时,不能仅仅让学生背诵诗句、理解字面意思,还要引导他们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词所蕴含的文化底蕴。通过对教材的深度剖析,我能更好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从而在课堂上为学生呈现出更有深度和广度的内容。
了解学情也是备课的重要环节。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和知识基础各不相同。在备课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让教学更有针对性。书中提到的一些了解学情的方法,如问卷调查、课堂观察、与学生交流等,都非常实用。通过这些方法,我能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出符合他们认知水平的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备课的核心。明确、具体、可操作的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指南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在备课时,我会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并将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这样,课堂教学就有了明确的方向,教学效果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书中还介绍了很多实用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如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这些方法和技巧为我的备课和教学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和选择。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这些方法和技巧,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富有实效。
此外,作者对课堂意外情况的看法也让我深受启发。他提到要放下完美情结,接纳真实课堂中与备课的差距,常备常反省。在以往的教学中,我总是期望课堂能完全按照备课的流程进行,一旦出现意外情况就会感到慌乱。但现在我明白,课堂上的意外是真实生活和教学的再现,我们应该允许学生缓慢生长,接受不同的观点,欣赏个性化的表达。
读完《备课是个技术活》,我深感备课是一门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的艺术,会更需要创造力、灵活性和对学生需求的深刻理解。它不仅是教学的前期准备,更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我将以这本书为指导,不断提升自己的备课能力,精心备好每一堂课,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