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读懂孩子的心读书心得2000字

admin2022-08-30 14:40:31.0读书心得1526

  为人父母后,看着孩子一点点茁壮成长的过程,与自己为人师后,看着班级孩子一步步茁壮成长的过程甚为相似。记得刚踏上三尺讲台时,我的指导老师说的第一句话是:“教小学生得先读读儿童的书,了解儿童后才能教儿童。”看似简单的话语,背后却包含着教育儿童的精髓。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不仅应该是一个学生,而且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要求和愿望的人。”儿童是一个完整的人,所以我们只有把每一个儿童看成一个完整的人,并努力去读懂孩子的心,才能够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

  樊登的《读懂孩子的心》从家长的角度详尽地讲述了如何读懂孩子,而这三个方面恰恰也是我们作为老师要做到的。

  一、尊重孩子的成长速度

  “大人不能用自己成长的速度来想象孩子的成长速度,甚至有时候大人‘刻意地教’远不如孩子‘自发地学’来得快。”这让我想起了开学故事会上盛红霞老师讲过的一句话,“用水的精神教育学生,柔水利万物”。如果我们能够发现并适应孩子的成长速度,才能真正地做到不刻意地教,激发孩子“自发地学”。

  说起孩子的成长速度,我们经常会想起这样的画面:“你怎么那么慢呀?”“别人怎么都可以记住呢?”“我真的替你着急!”有时家长会不由自主地以成人的速度或者他人的速度为参考值来评价自己的孩子,这个过程就忽略了孩子自身的成长速度。我在教一年级的时候,有些家长也会因为孩子的拼音不会而感到焦虑,那焦虑从何而来呢?大多情况下都源自家长之间的相互比较。所以从家长的角度而言,我们需要尊重孩子自身的成长速度。作为教师,无论是在育人还是在传授解惑,都需要提醒自己是否尊重孩子的成长速度。我欣赏樊登的那句话:“教师必须时刻反省自己,摈弃专制,消除傲慢和发怒,变得谦逊和慈爱,并且牢记自己的使命是去教育儿童,避免从成人的角度去理解儿童。”
读懂孩子的心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够从课前备课到课堂、课后都能充分地尊重每个孩子自己的节奏,并与家长携手约定,一起了解并尊重孩子的成长速度,对于成长快速的孩子,我们可以给予适当的引导,让孩子的学习能够处于兴奋的状态。对于成长速度稍微慢点的孩子,我们需要给孩子一点宽松的空间和必要的辅助,让孩子有努力的期待和动力。比如阅读,孩子们在进入学校之前已经具有了自己的阅读节奏,袁静老师讲过的学龄前识字容量的小考察,就是了解孩子自身阅读节奏的好方法。

  在此,特别想把以下这句话送给我自己和家长朋友们,“要把满足家长的自尊心、满足家长的对比欲望、满足家长焦虑情绪的这些东西,改成沉浸式、漫步式的教育,因为沉浸式、漫步式的教育是宽松、包容的,是尊重孩子自己的节奏的。”

  二、尊重孩子的思考过程

  在《很老很老的育儿经》这本书中提及“教育要远视,不应近视眼。”其中提及了赵武灵王和赵太后的故事,赵武灵王爱子只顾眼前之爱,最终却要了赵武灵王父子的性命,这一故事更让我们对赵太后的那句“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有深思。

  可以说孩子是在试错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自我的思维方式,从而得以成长的,所以每一次犯错都是一个成长的机会。当孩子与孩子之间出现问题时,如何做才能够尊重孩子的思考过程?在书中提及三个特别重要的原则:“一是搞清楚孩子对问题的看法;二是要让孩子自己来解决问题;三是思考的过程才是重点,而不是把每一件事都做到完美才是重点。”

  其实教书育人的过程是顺势而导,水到渠成的过程,中外先哲孔子与苏格拉底的育人方式就是尊重人的思维过程的前提下因材施教,在《论语》中,我们看到的都是孔子与众弟子的对话语录,而在这些语录中,孔子多是聆听的角色,比如最有名的《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篇,弟子各抒己见,各言其志,孔子在尊重弟子的思考过程中,给予后人发人深省的思考。苏格拉底的“助产术”则是在与人辩论中启迪人的智慧,追寻真理。可见在教育中,当遇到孩子出现争论及问题时,恰是孩子的成长节点,若我们作为师长的能在这个节点尊重孩子的思考过程,也许更利于启迪孩子的智慧。

  三、尊重孩子的情感账户

  在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时,我们都会遇到情感问题与情绪问题。面对这些问题,该如何处理?原来这不是一言可以蔽之的话题。文中说到“人和人之间是有情感账户的,如果你和你的孩子之间的情感账户里存的钱足够多,到了青春期以后,就算孩子挑战父亲的权威,父子闹了点儿小矛盾,也不用担心,那只是从情感账户里取的一点儿小钱而已,因为你们有足够多的余额。但是最可怕的是,你们的情感账户从一开始就是空的。”

  很多时候,我们害怕遇到孩子的叛逆期,有时候我们无法理解孩子反常的行为乃至特别叛逆的举动。所以有时候我们需要与孩子之间建立情感账户,而这些情感账户就是平时师长与孩子之间点点滴滴的爱的储蓄。当我们与孩子的这个“情感账户”的存款足够丰厚时,即使孩子偶尔支出了,我们之间依然有足够的积蓄维系我们之间的师生关系或者亲子关系。

  总之我们要读懂孩子,得先尊重孩子,其实没有一个孩子不喜爱尊重和真正爱护自己的人。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