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美在此处读书心得900字

admin2025-08-12 16:42:34.0读书心得9

  近段时间,有幸阅读了王崧舟老师的《美在此处》,这本书重点所讲是对语文教学内容的发现与确认。读完后,我受益匪浅,作为老师要上好语文课先要细读文本,细读文本应当先直面文本,细读文本还要学会寻找缝隙。。

  王老师举了一个课堂实例,“山谷中,早先有过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山上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乍一看去,此段描写了小村庄的美,若停留在此点上,教学目标便是语言文字训练。但是一旦慢下来,便会发现“早先有过”四字,已代表着作者的情感倾向,奠定了本文的感情基调。那么单纯的语言文字训练就和文本感情基调背道而驰了。
美在此处
  反思自己在文本解读中存在的问题,一是经常感觉太多人已把文本分析透彻了,“拿来主义”虽不完全适用,但也可借鉴,便缺失了自我,照着别人的剧本演戏,还总觉得学生的配合不够好;二是心不静,慢不下来,总因文本中一点点发现就沾沾自喜,并用理由搪塞自己这已是很好的设计了,却不知一叶蔽目,不见泰山。所以以后强迫自己一定要回视文本,去字斟句酌,去咀嚼和品味,去发现沉淀在语言文字细处的美。

  另一个课例: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离别诗,毋庸置疑。但是怎么感触离别之深情,王老师谈到,这种离别被诗中某个破绽和缝隙抒写得淋漓尽致。即“孤帆远影碧空尽”,在重要的长江水道上,为什么诗人只看到“孤帆”?只有一种解释,李白只注视着自己的好友,颇有“我的眼里只有你”的感觉。一旦发现了这个疑问,那么“孤帆”便不仅是实有之景了,“长江”就更像心绪之江了。

  读到此处,不禁汗颜,在平时的备课中,经常照搬参考资料,缺乏独特的见解。对一些特别熟悉的文本总喜欢死搬硬套,最后也可牵强附会,久而久之便丧失了文本细读的能力。也不禁高兴,又学得一招。文本的缝隙就像寻找文本之魂的`通道,很狭窄,很细小,就需要我们在无疑处生疑,在生疑处解疑。生疑的过程就是细读文本的过程,解疑的过程就是对文本再加工的过程。

  王老师的话让我深省,上好语文课,细读文本是根本,只有文本读细了才能将自己融入文本,融入课堂。记得读于永正老师的书时,也常常听他说要细读文本,可见,无论是谁,语文课要上的好细读文本可谓是一件万变不离其宗的法宝。

  让自己的脚步慢下来,让自己的思考沉下来,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和文本交朋友,细读文本,从今天做起!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