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读后感800字
《皮囊》是让我印象深刻的书,可以反复去读,作者蔡崇达通过描写14个真实而深刻的故事,展现了对生命、亲情、故乡与成长的思考。
你是如何看待“皮囊”与“灵魂”的关系,阿太的一句话“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一瞬间点醒了我。阿太对待生命的态度近乎残酷,却又充满智慧,她认为皮囊只是承载灵魂的工具,真正的自由在于超越肉体的束缚。这种观念让我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我们是否被自己的欲望和恐惧所困,而忘记了灵魂的真正追求?
母亲执意盖房子,即便家庭经济拮据,即便房子未来可能被拆迁,她仍坚持完成这个象征尊严的愿望。后来我明白了这不仅是为了完成象征尊严的愿望,更是母亲对父亲的爱情承诺。
父亲中风八年,从愤怒到期待康复,再到无奈接受,在病痛中挣扎,最终在死亡中找到解脱。在苦难中学会坚韧,不变的亲情永远是支撑生命的力量。
书中也描写了理想与现实的碰撞。比如厚朴、文展、张美丽等,都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挣扎。厚朴沉迷于构建自己的“世界”,最终因无法面对现实而选择自杀;文展曾是天之骄子,却在成长中逐渐迷失,最终归于平凡。我们在追逐梦想的同时,是否忽略了脚下的现实?真正的成长,是在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能找到自己的节奏。
蔡崇达的笔下,故乡既是温暖的港湾,也是无法真正回归的远方。小镇上的人们在时代变迁中或坚守、或逃离,但最终都面临“既失去家乡,又无法抵达远方”的困境。这种矛盾感会让许多人共鸣,尤其是那些漂泊在外的人。
我觉得这本书最重要的一句话是:“看见他人,也是看见自己。”通过记录身边人的故事,不仅呈现了他们的命运,也反思了自己的成长。这种写作方式让读者在阅读时,不自觉地代入自己的经历,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人性的复杂与生命的共通性。
这本书虽然充满了对生死的思考、对苦难的直面,但它依然是一本温暖的书,它告诉我们,即便生活充满残酷,我们依然可以通过“看见”彼此,找到前行的力量。
这本书适合每一个在人生路上感到迷茫、孤独或疲惫的人阅读,它或许不能给出答案,但能让你在别人的故事里,找到自己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