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教书,边成长》读后感1000字
翻开陈文老师的《边教书,边成长》,如同推开一扇通往教育本质的窗。书中没有宏大的理论说教,而是以一位富有智慧的同行者的视角,将教育实践中的点滴感悟、课堂里的师生互动、成长路上的反思与突破,凝结成五条清晰的成长路径——夯实基础、深耕课堂、捧读经典、坚守本真、追寻本质。这些路径既是对教师职业的深刻洞察,也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与坚守。
一、夯实基础:从“职业”到“专业”的觉醒
陈文老师将“夯实基础”视为教师成长的起点。他强调,新教师需从钻研课程标准、熟悉教材、掌握教学流程入手,将教学常规内化为职业本能。陈文老师引用叶圣陶“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理念,提醒教师:基础不仅是技能,更是对教育使命的深刻理解。当教师将每一堂课视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而非简单的知识传递,便完成了从“职业者”到“专业者”的觉醒。
二、深耕课堂:教学是艺术,更是生命的对话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落实立德树人的主阵地。”陈文老师用这句话点明了课堂的核心价值。他提出“深耕课堂,拔节生长”,强调课堂目标的清晰性、教学设计的适切性,以及课堂生成的灵活性。例如,书中提到一位教师用“分享”替代“汇报”,以“我讲清楚了吗”代替“你们听明白了吗”,这种语言细节的调整,体现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更令人深思的是,陈文老师倡导“暂停键”艺术:当学生思维停滞时,给予思考时间;当问题解决后,鼓励反思总结。这种“深度学习”策略,让学生真正理解了知识。
三、捧读经典:以先贤智慧照亮教育之路
“教育经典如同一泓清泉,滋养着教师的心田。”陈文老师重读苏霍姆林斯基、叶圣陶等教育家的著作,从中汲取智慧的养分。他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爱是尊重与智慧”的箴言,强调教师需以童心理解学生,关注其情感需求;叶圣陶“教为不教”的理念,则指引教师从“灌输者”转向“引导者”。陈文老师提醒:教师需成为“杂家”,通过广泛阅读丰富课堂内涵,让经典智慧成为教育实践的指南。
四、坚守本真:教育是心灵的唤醒,而非技术的表演
“亲其师,信其道。”陈文老师多次强调师生关系的重要性。他批判“伪教育”现象,指出部分新教师将课堂视为表演舞台,忽视与学生心灵的交流。他引用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的赤诚,呼吁教师坚守教育的本真——以儿童为中心,让儿童站在学校的中央。当教师葆有童真之心,才能体察每个独特灵魂的渴望,让教育成为“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过程。
五、追寻本质:在反思中突破,在共生中成长
“教师的成长,非为单向付出,而是在师生相互成就的循环中双向滋养。”陈文老师将反思视为成长的基石。他引用于漪老师那句“我上了一辈子的课,没有一节是十全十美的”,提醒教师每一堂课都值得反思与总结。最动人的部分,在于陈文老师深刻阐释了师生之间“共生共长”的关系。陈文老师用他的笔触让我们看到,教师不是牺牲式的“蜡烛”,而是与学生一同生长的“乔木”。
合上书页,陈文老师的文字仍在心中回荡。他让我们明白:教师的成长,不是孤立的修行,而是在教书育人的日常中,迎着风雨抽枝展叶的必然历程。每一份精心备课、每一次耐心答疑、每一声真诚鼓励,都是向深处生长的力量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