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是最好的修行读后感2000字
樊登的《工作是最好的修行》是一本让人重新审视职场意义的智慧之书。书中精选14本经典著作的核心理念,融合心理学、管理学和东方哲学,揭示了一个深刻道理:工作不仅是谋生手段,更是磨砺心性、提升自我的道场。
樊登以平实的语言剖析职场困境,他告诉我们,真正的修行不在深山寺庙,而在每日的工作实践中——面对挑战时保持觉知,与人相处时修炼同理心,在重复中寻找突破。
这本书适合每一个在职场中感到疲惫或迷茫的人。它像一盏灯,照亮了从“被动应付”到“主动精进”的转变之路。读完它,你会明白:工作不是苦役,而是成长的契机;不是终点,而是修行的起点。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持续学习的重要性。曾经,我也是樊登读书会的忠实会员,一年听了上百本书。然而,听书过后,留在脑海中的具体内容却寥寥无几。渐渐地我意识到,这种被动“输入”的方式,或许并不完全适合我。唯一深深烙印在我脑海的,是樊登老师反复强调的那句话:“读书最重要的是输出,把书讲给别人听。”听着他一本接一本地精彩解读,我内心常常感叹:“太厉害了,你是真的在输出!怪不得你成功了!”不过,正因深感自己仅靠听书难以形成系统知识,所以后来便没有再续会员。
这两天阅读樊登的《工作是最好的修行》,发现书中引荐了14本书!那种被他“刷刷刷”密集输出理念所“袭击”的感觉又回来了!熟悉之余,担忧也随之而来:生怕自己读完又像过去一样,记不住太多(即使做了笔记)。于是,趁着余温尚在,赶紧动笔写下这篇读后感——这算不算是我的一种“输出”实践?嗯,至少离樊登老师定义的“成功”又近了一步。今天,我想结合书中的智慧,从“情绪”“共情”“创新”三个角度,分享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感悟。
书中关于“情绪管理”的阐述,深深触动了我。这让我想起教育名家魏书生、李镇西老师也常提的箴言:“不要抱怨,认真工作。”书中同样传递了这样的理念,并告诉我们,决定我们情绪的,并非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看法。用书中的心理学ABC理论解释,就是——当我们与人或事有交集时(A),改变我们看待问题的方式(B),就能改变情绪反应(C)。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发现许多人(包括我自己)情绪常如鞭炮,一点就着。我也曾急切地寻求改变,甚至买了一串据说能闻了就使人疏肝解郁的手串。是的,我还把改变寄托在了这些虚无缥缈的方法上。奇妙的是,不知是自我暗示还是其他原因,现在想“着急”之前,总会下意识地“缓一下”。我开始有意识地练习,先深呼吸,稳定情绪,然后尝试转换视角,寻找更积极的解决方式。确实,对于我们教师而言,面对几十个活泼的孩子和不同背景的家长,能保持稳定的情绪处理问题,真的太重要了!
樊登在书中强调,企业需要与客户共情。那么,作为教师,我们的“客户”就是学生和家长,上班多年,我“保持初心”最能与学生共情的就是——“布置作业”。因为我那段“刻骨铭心”的童年体验:记得上小学一年级时,语文老师布置了写一张“a”和一张“b”的作业。那天家里停电,我点着蜡烛写,刚写完“a”,翻页时不慎引燃了作业纸!望着瞬间化为灰烬的作业,我嚎啕大哭,那种绝望感至今难忘!成年后看,作业量其实不大,但这段经历让我深刻理解了学生在面对作业时的压力与无助。因此,从业以来,我从未盲目地“加量”,从学生的成绩可以看出,作业只是辅助巩固,最重要的还是课堂40分钟的学习效率。
在与家长沟通上,我也走过弯路。曾经,发现问题就立刻“告状”,自以为是在进行有效的“家校沟通”。直到参加家长学校培训,讲师的话如醍醐灌顶:“你总是说人家孩子这里不好、那里不好,哪个家长愿意理你?”这让我意识到,我缺乏的是与家长的共情。我开始改变话术,尝试“站在对方的角度,理解他们的期待与焦虑”,沟通时多发现并肯定孩子的点滴进步。实践下来,效果显著,家长们的反馈变得积极而温暖,合作更顺畅。正如书中所启示,共情是建立深度联结、有效解决问题的润滑剂。
书中还指出,创新是企业保持竞争力的核心。教育何尝不是如此?年复一年重复旧法,只会陷入固步自封的泥潭。我的“创新”尝试,往往源于与学生的互动需求。前年刚毕业的那届学生,我是中途接班。为了快速拉近距离,我购买了种子和小花盆,让孩子们领养、播种,借由呵护“生命”的过程,建立起我们之间独特的情感纽带。去年接手一年级,开学第一天我就带他们读绘本,用“故事”叩开孩子们的心扉。一年下来,我们共同阅读了四十多本书,这是一笔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虽然这些做法并非我首创,很多优秀教师都在实践,但对于未曾尝试过的我而言,这就是一种突破性的创新。这份创新背后,是饱含着对学生满满的爱。
书中提到,要“站在客户的角度,触动客户的灵魂”。我想,教育的创新,其核心也在于此——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他们的世界,用他们喜爱且有效的方式去触动心灵,点燃求知的火花。做一名心中有学生、行动有创意的老师,才能让教育焕发持久的生命力。
读完本书,心潮起伏。《工作是最好的修行》不仅是一本谈工作方法的书,更是指引我们如何在日常琐碎与挑战中磨砺心性、提升境界的修行手册。它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工作场域就是我们最好的道场。
最后,我想借用书中多次提及的两位智者的名言作为结束。一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阅读、感悟固然重要,但只有将书中的理念真正融入每日的教学与班级管理中,才算完成了这场修行。二是爱默生的箴言:“只有浅薄的人相信运气和机遇,强者只相信因果。”教育的“因果”是什么?是我们在春天用心播种,然后以耐心和智慧去耕耘,才能在秋天静待花开,收获学生的成长与内心的丰盈。修行之路漫漫,我将带着这本书的启迪,继续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努力实践,持续“输出”,不断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