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1800字
通过阅读《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我得以了解、理解并最终敬仰曾国藩。理由如下:
拙与诚
“以至诚胜至伪,以至拙胜至巧。”曾国藩反其道而行之的拙诚方式,不仅体现在他建设湘军时的选人标准上——他选用“乡气”盛、看似笨拙之人,而非“官气”盛、灵活之人;也体现在他与下属的相处模式中。李鸿章的“痞子”气,正是被曾国藩用至诚的方式“治”好的。
他的日课和家书也处处展现出这种实诚。他敢于直面生病带来的种种不堪,不断反思自己未能践行圣人意旨的行为,并将这些告知家人朋友,以更好地鞭策自我。这种“诚”,进一步加深了他在我心中的个人魅力。蒋勋老师在他的美学课中也强调,一个人能直面并接纳身体的不堪作为自身自然的一部分,并不容易。生活中的我们总是在意他人的评价与目光。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朋友圈的照片是不是修了又修,选了又选?甚至所发的文字,又有多少是出自真心呢?
勤与恒
曾国藩提倡“五勤”:身勤、眼勤、手勤、口勤、心勤。少年读书时,他智商平平,前后考了七次才中秀才。民间流传他在家背书到小偷忍无可忍、愤而离去的故事,正是用他的“勤”激励着后世无数学子。
他说“勤则百蔽皆除”,并一生持恒。看他的日记,一生几乎未曾给自己放假,白天工作,入夜则阅公文、看书、默诵、写日课反思检讨,即便耳鸣目痛、皮肤搔痒难耐,也未曾放弃。身体每况愈下,直至临终,依然克己严谨。想想自己在生活工作中订过多少看书、听课、陪娃的计划,下过多少“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的决心,又有多少真正付诸行动、执行到底了呢?终究敌不过浮躁、傲慢、自负的心性,至今仍是庸人一枚,再正常不过了。
稳与实
积苦力学的笨功夫给了曾国藩扎扎实实的基础。一旦开窍,之前的“慢”便成了后来的“快”。他在多次考试才中秀才后,接着便中了举人、进士。他“结硬寨、打呆仗”的作战原则,虽然耗时费力,在他人看来笨拙不已,却是他带领湘军屡获成功、立于不败之地的制胜法宝。
强与刚
年轻时,曾国藩是真的爱强要刚,因此一再碰壁,碰得鼻青脸肿依然一副舍我其谁的强弩之势。这大概是大多血气方刚之人的写照。这种刚强在年轻时是需要的,正是他所说的“乡气”之人,初生牛犊不怕虎。
回想自己刚参加工作乃至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也是如此,做事不懂瞻前顾后,好出新花样,也能感到身边年长同事的一些异样评论。但曾国藩后来终于意识到,这种表面的刚强实则是弱者的表现,真正的强者是懂得柔弱退让之人。“去忿欲而存倔强,是为刚”,这些彻悟不仅得益于他之前急功近利、好强要刚的惨烈经历,也要感谢老庄“大柔非柔、至刚无刚”的高维智慧。
中国今日之高速发展,多少人在“更高、更快、更强”的号召下变得异常勇猛刚强,也导致了许多不乐观的社会现象。所以现代人亟需前人“至柔至坚”的智慧来调和,我想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喜爱曾国藩的缘由吧。
猛与韧
曾国藩三十岁立志做圣人,对自己极为苛刻,极具勇猛之心,经历了“猛”火煎熬的阶段。除了对自己“狠”的执行力,他还通过写日课来深刻反省改过,并将日记内容赠予友人阅读点评,借助“师友夹持”的外力监督自己。
即便如此,他也屡屡犯错失败。他渐渐领悟到,那些深植于基因血液中的弱点极其隐蔽、复杂、顽强,并非一时勇猛之心可以攻克,还需“温火煮”,用一生时间来化解,中间还会经历无数次反复、失败乃至倒退。但正如孔子所言:“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一切坚持与主动仍在于自己。曾国藩做到了,他的这股韧劲让他超越了自己的平庸,成为了你我敬仰的英雄。
虚与实
道家的“虚其心,实其腹”的虚实之学,确是高明境界,也是曾国藩一生的写照。少年的笨拙踏实让他知识扎实过人,是他的“实”;不求奇谋、稳扎稳打的作战功夫,是他的“实”;兼容并蓄、融汇中西,还是因为他的“实”。
按理说,拥有这么多“实”,他应是大赢家,事与愿违却把自己弄得一团糟。终于,年岁和阅历馈赠给这位爱反思的人以彻底的醒悟:在这片土地上立身处世,需要放低自我姿态,承认自我的局限性,要与同在一片土地上生存的人共同维护“生态”。
懂得和光同尘、虚实结合后,曾国藩中年后的为官生涯日趋顺利。无奈的是,那时的英雄如他,也像一颗星辰,终究照不亮当时暗淡的天空。
读罢方知自己乃庸人,却又无诚与勇,兼无恒与勤,困而不自知,何来的坚韧?何来的灵光乍现?虽然身处AI时代,但曾国藩的浑厚、开阔、敏锐、进取、坚韧之劲、使命之感,依然是时代之需。
“知人晓事”则为君子,反之则小人。而君子、小人并非一成不变,事与境是唯一的准绳。所以曾国藩时而小人,时而君子,唯其如此,乃真君子。我喜爱这样的君子,向他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