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悄悄的革命的读书心得体会1500字
《静悄悄的革命》是日本著名学者佐学藤的著作,这本书共有四章,每章聚焦于学校改革的不同层面:教室里的风景——向创造性学习迈进、改变教学——学校改变、设计课程、学校改革的挑战——为了学校的再生。四章层层递进,清晰地展现了佐藤学所倡导的“静悄悄的革命”是如何从微观的课堂实践着手,逐步扩展到教师改进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的课程设计,最后展望学校改革的愿景,强调构建“学习共同体”是根本目标。书中还提及诸多核心观点,如倾听、开放教室、润泽的教室、学习共同体、综合学习等。每一个观点都能在我心中泛起涟漪。
5月中旬购得此书,拖沓两月有余才读完。初拿到书,我以为会是本抽象晦涩的理论著作。然而,闲暇翻阅,竟别有洞天。佐藤学先生文字细腻且有力量,不故作高深、一味说教,而是以亲和姿态探讨“学习共同体”“创造性学习”等问题,还结合实际教学案例分析。尤为难得的是,这些案例皆为他亲身参与或见证。如今,摩挲书页,方悟其中智慧。
一、倾听——一场静默的思考
倾听,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最频繁的方式。学生认真聆听,将知识内化;老师倾听学生的疑惑与见解,让“教”与“学”在此交汇。倾听本是教学常态,可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却难以实现。我想没有哪个老师不愿意倾听学生的最真实的声音,可是,倘若课堂中出现几个“调皮者”,不按常规出牌,打乱了教师的授课思路。如若是经验丰富的教师,会将这场“意外”化为亮点。反之,教师可能会化倾听为漠视,继续接下来的课程。基于课时安排或者其他因素,这种不倾听的现象在教学中屡见不鲜。又如公开课,课堂活动设置热闹纷繁,学生的主体性凸显,可是佐学藤先生却尖锐地指出,这样的课堂华而不实,学生缺少安静思考的时间,既不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的,也有碍于教师对教材的深度把控。
二、开放教室——一场思想的交融
佐学藤先生认为互相开放教室是改革的第一步,有利于“合作性同事”关系的培养。他在书中多次强调,教师提升能力,开放课堂是必由之路。他指出,当下教师群体中存在一种日益扭曲的文化现象,教师害怕暴露自己的缺点,被别人说长道短、指手画脚,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等思想时常左右着他们。所以,学校改革应从让每位教师至少上一次公开课开始,同时充实教研活动,让教师心甘情愿接受公开评价。当然,这一切自然离不开学校支持。公开课是教师教学能力的试金石。我从教七年,每次讲公开课的时,还是会“脱层皮”。组内磨课、评课,校内展示,每个环节都充满挑战,崩溃失落常相伴左右。但于我而言,这也是成长是最快的时候。所以,我十分认同佐学藤先生的做法。即便在开展公开课的时候,是最磨人最难熬的。毕竟,不禁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三、学习共同体——一场终极的愿景
佐藤学先生指出“所谓学习共同体的学校是指在这样的学校里,不仅学生们互相学习成长,作为教育专家的教师也互相学习,提高家长和市民也参与学习,共同发展。”在他眼中,构建学习共同体,既需要校长以“教育领导者”身份引领,也需要家长从“参观者”转变为“参与者”,更离不开学校与社区的紧密联结。学校并非孤岛,学生可以自主自发的从身边小事入手,关注社区的历史与现实问题。教师可以公开课堂,共同参与实践研究,助力学生并激发其积极性。家长则可以走进课堂,或传道授业,或协助教学。社区支持配合学校的工作与教生研究,为共同学习筑牢根基。总之,佐学藤先生提出的学习共同体,需多方配合,方能回归学习本真。反观当下,就家长进入教室难上加难。家长认知不一,知识能力和工作受限,交通不便等因素,大大降低了他们走进教室的几率。此外,学生和学校层面也存在着其他影响因素。如此看来,单从家长层面而言,实现学习共同体这个愿景,道阻且长。
佐藤学先生的思想似熠熠灯塔,照亮我们在教育海洋的前行之路。坚持静悄悄的改变,无畏艰难险阻,终有一日,课堂会化作知识闪耀、思想碰撞的星空,学校会织就坚不可摧的教育大网,家校如并蒂的齿轮紧密咬合,形成强大合力。于无声润物之际,乍响一声惊雷。教育的明天定如绚丽朝霞,每个孩子都能绽放独有的璀璨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