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教师的使命读后感1500字

admin2025-07-19 22:53:57.0读后感5

  两天时间读完张文质老师的《教师的使命》,这本教育口述记录读来毫不费解,没有晦涩的理论,更像与一位资深教育者面对面聊天。

  书中那些关于教育的思考与故事,自然勾连起自己的职业经历、生活片段和育儿日常,字里行间的温度让人不由自主地产生身临其境的共鸣。

  全书分为“教育是更难的事业”“教育的退守之路”“以教育为志业”三辑。

  核心始终围绕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展开。这是一份面对鲜活生命的工作,责任重大到容不得半点轻率,既要直面现实中的诸多困境,又要始终保持对教育的好奇与成长的状态。

  文质老师强调,真正的教育者要热爱教育、宽容孩子,更要坚守教育的本质——对生命的理解与尊重,始终立足儿童立场,相信教育是“慢的艺术”。那些真正有影响力的教师,必然有自己的教育立场,能以温和而持久的方式践行理念,将教学视为命业与信仰。

  张老师30多年教育研究的核心“教育要关注生命成长,用生命理解生命”重塑着我的教育观。教育之难在于功利化的目标遮蔽了教育的本真。
教师的使命
  读完此书,我发现一位有着30多年教龄的老教师在教育和育儿路上走了不少弯路。

  初为人师,根本不知道教育要研究生命、理解个体,也没有人告诉我如何研究教育。出生在农村的我,从小听着“读书跳龙门、端铁饭碗”长大,便自然而然将这当成了育人的终极目标——只重成绩,凭主观想法引导学生,过早给学生设限,无意中给学生贴上“优秀”“懒惰”之类的标签。

  如今才幡然醒悟,无论标签好坏,都是对生命成长的忽视与遮蔽。

  文质老师说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急不来。这些道理我们都听过,却常常受环境裹挟没能落实,仍按自己的理解塑造“标准化”人才。

  一边高喊素质教育,一边强化硬试教育。从幼儿园开始就迷恋“不能输在起跑线”,家长和学校一起陷入“内卷”,孩子被大人的节奏推着向前,根本没有机会绽放生命本真的样子。六七岁的孩子,暑假要上衔接班、写字班、阅读班,小小的身躯背负着沉重的压力,这样下去,他们如何面对更长的人生?

  人是自然的产物,幼年时就该多接触自然,感受生命的美好与奇迹,培养对生活的热情——这份热情,才是面对未来挑战的力量源泉,过早催熟从来都不是好事。

  育儿之道的错误我深有体会。如文质老师所说,我们总把未完成的目标寄托在孩子身上。我没上过大学,心想让孩子替我圆梦,忍不住提前设限。

  我认为女儿擅长文科,从初中就刻意引导她选文科,可她偏选了理科。当时只觉得她逆反,现在才懂,是我们的引导太强硬了。其实文理本无绝对好坏,孩子只要尽力就好,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找到自己的节奏,感受学习的意义与快乐。

  说到底,教师的使命终究要回到教育的本质——理解生命、滋养生命,培养完整的人。

  我们要深耕对儿童的研究,琢磨每个孩子的不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要带着“静待花开”的耐心,养育孩子,培育孩子,关注孩子内心的需求,用自身的状态去影响他们。就像那句耳熟能详的经典“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这样的比喻绝不是技术活,而是用真诚与智慧唤醒生命的力量。

  书的封底上赫然写着:“真正有影响力的教师,是自觉耐心的学习者,有自己的教育立场,能以温和、持久的方式呈现;会把教学视为命业、信仰,当作生命的全部价值。”

  这话我深以为然:自觉学习,才能用成长影响学生;坚守立场又温和耐心,才能像水滋润土地般适应孩子的节奏;把教学当信仰,才愿意慢下来,陪孩子走过成长的每一步。

  读完这本书,我真正读懂了“教育是慢的艺术”。这种慢不是消极等待,是接纳、是尊重、是坚守,是相信每个生命都有内在的力量,教师的使命,就是守望这份力量,等待它自然舒展。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