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北斗人读后感1200字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中的这句振聋发聩之语,如黄钟大吕,叩响时代的洪音。当我翻开《我是北斗人》这本书,字里行间所承载的奋斗历程与精神力量,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更为深邃且真切的感悟。
书中,一位位北斗人宛如璀璨星辰,闪耀在国家科技发展的浩瀚苍穹。“两弹一星”元勋陈芳允,以其卓越的远见卓识,将视野投向全球科技前沿,同时紧密贴合中国国情,经过无数个日夜的思索与钻研,提出了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双星定位系统”方案。这一方案,宛如为中国卫星导航事业点亮了第一盏明灯,在黑暗中指引前行的方向。
孙家栋院士,这位被誉为“卫星之父”的传奇人物,毅然决然地扛起北斗一号总设计师的重任。他以其深厚的专业素养和非凡的领导才能,带领北斗团队在荆棘满途的创新之路上,迈出了坚定而自信的步伐。每一步,都凝聚着智慧与汗水;每一步,都向着科技高峰奋力攀登。
测绘专家谭述森,在临近退休的年纪,不顾岁月的悄然侵袭,毅然决然地担当起重大使命。他与团队在那间简陋逼仄的铁皮屋里,顶酷暑、熬严寒,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对事业的无限忠诚,完成了北斗一号总体设计。那一方小小的铁皮屋,见证了他们的拼搏与坚守,成为中国卫星导航事业起步阶段的一座精神丰碑。
这些北斗人,他们是国之栋梁,是时代的楷模。他们不辞辛苦,如老黄牛般默默耕耘;他们无私奉献,似燃烧的蜡烛照亮前行之路。在2020年,当北斗卫星系统全面建成,闪耀于九天之上时,背后是他们破釜沉舟的坚定毅力,是无数个不眠之夜的执着付出。
回溯往昔,我国卫星导航领域起步之初,面临着重重困境。技术储备极度薄弱,宛如在荒漠中建造高楼;经费紧张,每一分钱都需精打细算;技术落后,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巨大;人才匮乏,能够投身其中的专业人员屈指可数。更兼外部技术封锁,试图将中国卫星导航事业扼杀在摇篮之中。然而,北斗人没有丝毫退缩。他们就像神话中那位“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哪吒,秉持“若前方无路,我便踏出一条路来”的无畏信念,在艰难险阻中披荆斩棘,踏出了一条属于中国的、独一无二的北斗之路。
从筚路蓝缕的“从无到有”,到精益求精的“从有到优”,北斗卫星实现了从一号到三号的跨越,实现了从落后追赶至领先超越的华丽转身。这一伟大成就的背后,是代代北斗人锲而不舍的坚持。他们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韧,呕心沥血、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北斗卫星的研制与建设中。他们所怀揣的,不仅仅是对科技事业的热爱,更是一份深沉而炽热的家国情怀,是为了让我国在卫星导航这一关键领域不再受制于人,傲然屹立于世界科技之林。
我们青少年,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未来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材,更应从北斗人身上汲取精神养分。学习他们敢为人先、勇于突破的自主创新精神,让创新的火花在我们的脑海中不断迸发;学习他们持之以恒、永不言弃的坚持不懈精神,在面对困难与挫折时,能如他们一般,坚守初心,砥砺前行;传承他们那份炽热的爱国情怀,将个人的成长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以实际行动践行报国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