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怎样做好个别辅导读后感1500字

admin2025-07-08 18:04:13.0读后感5

  在明亮的教室里,小嘉又一次成为焦点——他不安分地扭动身体,嘴里嘟囔着,随意打断老师讲课,作业本上满是潦草的字迹和乱糟糟的涂画。面对这个刚转学过来的学生,我多次劝说教育后效果都不明显。跟班主任沟通时,还了解到她在批评小嘉时,小嘉的目光充满了愤怒,犟着跟她对视,表示不好跟他硬着来。我一时间有些困惑了,这才二年级的孩子呢,怎么软硬兼施,效果也不好?假期共读一本书,我选择了《怎样做好个别辅导》一书,想不到,书如一盏明灯般照亮了我对小嘉的教育实践。

  《怎样做好个别辅导》这本书不仅传授了方法,更让我明白了我面对的小嘉不是“问题儿童”,我要面对的是“儿童问题”:那些令我们头疼的行为背后,往往隐藏着未被听见的呐喊和未被发掘的潜能。教育绝对不是简单的规训与改造,而是一场需要极大耐心与专业智慧的陪伴成长之旅,这是静待花开的坚守。

  《怎样做好个别辅导》一书中提出“儿童的问题行为是其与环境互动的结果,而非其本质属性。”这一观点,改变了我将小嘉标签化为“调皮捣蛋鬼”的倾向。通过书中的案例分析,我学会了暂停评判,开始观察与理解。小嘉并非故意与老师作对,他的好动可能源于感觉统合需要,冲动或许反映了情绪调节能力的滞后,不爱学习、怕困难则可能是多次失败后形成的自我保护机制。书中介绍的“行为功能分析”方法帮助我系统记录小嘉行为发生的前因后果,逐渐辨识出他的问题大多发生在长时间静坐或面对复杂任务时——这显然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发展性挑战。

  基于这一理解,我调整了对小嘉的教育策略。书中强调的“预防优于干预”原则引导我在课堂设计上做出改变:每15-20分钟就安排一次“大脑休息”,有时做一次课堂小游戏,有时集中喝一次水等,允许学生在位子上轻微活动;将大任务分解为小步骤,降低小嘉的启动阻力;提供选择权,如“你想先做写字还是先读课文?”这些调整看似微小,却显著减少了小嘉的抗拒行为。我惊讶地发现,当环境不再持续挑战他的极限,被误解为“问题儿童”的孩子开始展现出令人惊喜的另一面——其实,像小嘉这类孩子往往思维敏捷,富有创造力,只是需要有更适合他的表达渠道。

  家校合作也是《怎样做好个别辅导》重点强调的环节。书中提醒教育者:“家长不是教育的对手,而是最重要的盟友。”我深刻认识到,“告状式”的沟通方式是无效的沟通,书中建议的“合作式问题解决”模式更值得借鉴与实践。在与小嘉母亲的交谈中,我先倾听了她的观察与困惑,了解到小嘉比较迟学会讲话,爸爸妈妈一直以来对他都是放松要求的,这也是小嘉不守规矩和畏难的原因之一。上了二年级后,家长开始意识到孩子习惯养成的重要性,但始终很难改变和坚持。我也与小嘉妈妈分享了小嘉在校的进步,而非仅谈问题,我们共同制定简单一致的居家支持策略。小嘉妈妈感受到老师是真心想帮助孩子,跟我们形成了家校合力。我们一同记录小嘉每天的小进步,及时给予肯定。这种聚焦积极变化的做法让我们一起看到了希望:小嘉的转变是缓慢的——仍有好动时刻,仍然会不自觉地嘟囔或发出异响,仍会抗拒困难任务……但小嘉的进步是真实的:他能静坐的时间延长了,开始尝试以前逃避的任务,甚至主动问我“我今天表现好吗?”“我这次写的字怎么样?”“我要订正作业的错误吗?”这些微小但珍贵的改变印证了书中的核心观点:教育不是一场关于控制的角力,而是一段基于理解的陪伴。

  回望这段教育历程,《怎样做好个别辅导》给予我的不仅是具体策略,更是一种看待儿童的根本态度:拒绝简单归因,保持专业好奇。作为教师,我们常常急于看到立竿见影的改变,但真正的教育恰如静待花开。教育者的耐心不是消极的等待,而是积极的坚守;教育者的智慧不在于展示权威,而在于提供恰当的支架,让孩子自己攀爬,开花结果。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