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活着的读后感1500字
初读余华的《活着》,我的心情便随着本书中福贵的命运起伏,愈发沉重。当再读这本书时,依然被它深深震撼,仿佛走进了那个充满苦难与坚韧的世界,与福贵一同经历着人生的悲欢离合。
《活着》讲述了地主少爷福贵跌宕起伏的一生。福贵年轻时,家境殷实,却游手好闲、嗜赌如命,最终将家产输得一干二净,从阔少爷沦为贫农。命运似乎并未就此放过他,父亲因他的败家含恨而死,母亲也在他被抓去当壮丁期间离世,女儿凤霞因病变成哑巴,妻子家珍身体每况愈下。此后,亲人更是相继离去,儿子有庆因给县长夫人献血被抽干致死,女儿凤霞难产而亡,妻子家珍也在病痛中撒手人寰,女婿二喜做工时意外身亡,就连唯一的外孙苦根也因贪吃豆子被活活撑死。最后,只剩下风烛残年的福贵和一头老牛,在岁月的余晖中,孤独地守望着过去。
福贵的一生,是被命运反复捉弄的一生,苦难如影随形,死亡如跗骨之蛆。但他却从未放弃,始终坚韧地活着。他在命运的狂风暴雨中,默默承受着一切,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生命的力量。这种坚韧的精神,不禁让我想起了那些在生活底层苦苦挣扎的人们,他们或许没有优越的生活条件,或许遭遇了无数的挫折和磨难,但他们依然怀揣着对生活的热爱,勇敢地前行。就像福贵,即使生活给予他再多的苦难,他也从未抱怨,从未放弃,始终坚守着自己对生活的那份执着。
家珍,福贵的妻子,是书中让我最为动容的人物之一。她出身米行千金,却能在福贵落魄后不离不弃,默默承受着生活的艰辛。她包容着福贵的荒唐,用自己的温柔和坚韧,支撑着这个摇摇欲坠的家。在福贵被抓去当壮丁的日子里,她独自抚养孩子,照顾生病的母亲,从未有过一句怨言。她的爱是无私的,是深沉的,她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相濡以沫。家珍的形象,代表了那个时代无数勤劳善良、坚韧隐忍的女性,她们是家庭的支柱,是生活的希望,即使身处困境,也能散发出温暖而坚定的力量。
书中对死亡的描写,平静而又残酷,一次次刺痛着读者的心。有庆的死,是那么的突然和无辜,他小小的生命,就这样被无情地夺走,让人痛心疾首;凤霞难产而亡,刚刚迎来幸福生活的她,却在一瞬间消逝,留下无尽的遗憾;家珍的离去,让福贵失去了最后的温暖港湾;二喜和苦根的死,更是让福贵的世界彻底崩塌。这些死亡,不仅仅是生命的消逝,更是对人性和命运的深刻拷问。它们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无常和残酷,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
福贵的一生,充满了苦难和不幸,但他却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他与老牛为伴,在田间地头,用粗哑的嗓音唱着歌谣,回忆着过去的点点滴滴。他的乐观,不是对苦难的麻木,而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他相信,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哪怕希望是那么的渺茫。这种乐观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我,让我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时,也能鼓起勇气,积极面对。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或许不会像福贵那样经历如此多的苦难,但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烦恼和挫折。工作的压力、生活的琐碎、人际关系的复杂,常常让我们感到疲惫和迷茫。当我们抱怨生活的不如意时,不妨想想福贵,他在那样的绝境中都能坚强地活着,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放弃呢?活着,本身就是一种胜利,无论生活给予我们什么,我们都应该勇敢地面对,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
《活着》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与黑暗,也让我们对生命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它让我明白,生命的意义不在于追求功名利禄,而在于经历苦难后的坚守,在于平凡日子里的珍惜,在于对生活始终保持热爱。正如余华所说:“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让我们以福贵为鉴,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遭遇多大的风雨,都能坚定地走下去,去追寻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