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心安幸福教育读书心得体会1500字

admin2025-05-27 17:38:43.0读书心得7

  《心安幸福教育》从孔子、孟子、王阳明思想中提炼出“幸福是不断向上向善的心安”这一核心理念,并认为教育的理论基础主要不应是人力资本理论和社会分层理论,而应该是传统文化所秉持的“境界自修论”。好的教育应该引导人不断向上向善,收获心安幸福。

  作为教师,我在教育这条路上一路摸索,终不得其法。前几天,偶然看到儿子幼儿园老师的爱心义卖,推荐书籍《心安幸福教育》,想着买一本,却被告知活动结束了。但是这本书就像在心底扎了根,许是追逐幸福,许是教育二字吸引了我,于是我在网上认真的读了起来。

  书的第一章就让我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诚然,从教二十多年以来,自己真的就是那个不断抱怨的老师,抱怨各种不公:课时多,事务繁杂,压力大,抱怨学生不爱学习,家长不重视教育,等等。作为教育者以及“读书人”的代表,教师们都不幸福,其他人会更幸福吗?如果读书不能增进幸福,为什么还要不断劝导孩子们读书?甚至我听有些老师告诫自己的孩子,选择职业时坚决不当教师!我也陷入了深深的怀疑和职业倦怠之中。当我怀着探寻答案的心情,继续读下去时,在这本书中找到了困扰我的答案。

  第二章《明道心安》:教育之道。幸福是人类永恒的追求,教育本该点亮学生心中的明灯。可是,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我接触到的孩子,真的很不幸福!虽然他们的物质极为丰富,吃喝不愁,无忧无虑,可事实上孩子们学业负担重、压力大、升学竞争激烈、没有休闲娱乐时间等等。孩子们体质下降,近视率高居不下,焦虑、抑郁成倍增加。教育似乎是学生和家长的“痛苦之源”。如果学生不幸福,怎能有家庭和国家的美好未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不能对此视而不见或是推卸责任。我时常反问:我的教育出问题了吗?问题在哪里呢!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关于幸福的教育。这本书告诉我们,好的教育,应该像是一个指路明灯,引导我们不断向上向善。这一章有很多关于教育是否促进师生幸福的调查和国内外研究。其中有一点让我颇为感动——幸福是不断向上向善的心安。这种幸福观源自中华传统文化,它深入人心却又“百姓日用而不知”,即“心安是福”。孔子的志向就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他认为君子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不忧不惧”,孔子的形象也是“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孟子三乐之一的“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就是指问心无愧、坦然心安。王阳明更是直言:“此心安处,即是乐也”。古时圣贤都把心安当做为人处世之本。这里我不是说要当圣人,但作为教师,要有一颗向善的心。既然幸福是不断向上向善的心安,那么教育在其中便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教育绝非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不断向上向善,帮助他们找到内心的安宁,获得幸福的能力。

  看到这里,我对教育的一些疑问也慢慢得到了答案,对教育和幸福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教育承载着培养学生幸福能力的重任。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我将努力引导学生在不断向上向善的道路上找到内心的安宁与幸福,为他们的美好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与人力资本论和社会分层理论不同,植根于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观是“境界自修论”,它认为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助人提升人格境界以及造福社会的意愿和能力,教育的主要途径不是他人的规训、教导,而是“自修”“自明”“自新”,即教育是一个“境界自修”的过程。品德、修养、格局和境界才决定人的幸福。因此,应该通过学习和修养,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超越自然境界、功利境界,走向道德境界乃至天地境界,要从庸人、常人走向士人、能人并进而走向君子、贤人。人生如登、向上向善,每一步看似平凡甚至艰辛,但每一步都有提升,而在更高处等待我们的一定是更壮阔的风景。

1 2